内八府宰相
官名。元朝置。掌蒙古诸王朝觐傧介之事,与蒙古翰林院官一同译写润色诏令文字,贵近似宰相而无授受宣命,秩同二品,例以国戚勋贵子弟担任。
官名。元武宗或仁宗时始置,掌诸王朝觐傧介之事;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以其贵似侍中,近似门下,故特以“宰相”之名荣宠之。秩同二品,例以国戚勋贵子弟充任。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以灭怯秃等八人为之。
官名。元朝置。掌蒙古诸王朝觐傧介之事,与蒙古翰林院官一同译写润色诏令文字,贵近似宰相而无授受宣命,秩同二品,例以国戚勋贵子弟担任。
官名。元武宗或仁宗时始置,掌诸王朝觐傧介之事;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以其贵似侍中,近似门下,故特以“宰相”之名荣宠之。秩同二品,例以国戚勋贵子弟充任。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以灭怯秃等八人为之。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后,各置十六员,正六品,掌执千牛刀宿卫。唐朝改千牛左右、备身左右为千牛备身。武官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属左右备身府,秩正六品,掌执
官署名。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置,分领京畿、湖北、淮南、京东、京西诸镇。设镇抚使为长官,其属有参议官一人,书写机宜文字一人,干办公事二人,许长官奏辟。后废。南宋末年复置。参见“镇抚使”。官署名。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分掌西北、西南二招讨之地。
官名。宋神宗熙宁三年 (1070),改北作坊副使置,为武臣迁转之阶。元丰 (1078—1085)改制,定为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武显郎。
官名。明朝上林苑监长官,设一人,正五品。详见“上林苑监左监正”条。
清朝地方府、州、县辅佐官对主官之尊称。
官名。西汉置,属少府,为均官长副职。官名,汉置,为均官长之副,佐均官长输入干草或征收山陵税等。参看“均官”、“均官长”条。
官名。蒙、元怯薛执事。蒙古语,意为“琴师”,掌宫廷奏乐等务。
官名。①北魏朝廷派遣主管某一地区和籴事务的使者,或称和籴大使。②唐德宗时,度支以边储无备,置此与边民和籴。穆宗长庆元年(821),因经年无效徒扰边民而罢。官名。北魏始有和籴之制,《魏书·食货志》谓“收
官名。唐、宋置,掌廉访民瘼,或置副大使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