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

官名。① 隋初兵部头司兵部司长官。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六年(583) 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名“兵曹郎”。②兵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始置,员一人,正四品。唐增为二员,与尚书分掌武官铨选、勋阶考课之政,正四品下。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戎少常伯、夏官侍郎、武部侍郎,寻各复旧。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一员,从三品。南宋与尚书不并置,员一至二人。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员,元朝置一至二员,皆协理部务,正四品。明初置一员,正四品;洪武十三年 (1380) 分置左、右侍郎,正三品。隆庆四年 (1570) 添注侍郎二人,寻罢,万历 (1573—1620) 复置。又或增设一人,加协理京营戎政衔,掌京营操练之事。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凡四员。各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又设会同馆管理馆所侍郎一员。顺治十一年,置督捕满左侍郎、汉右侍郎各一员,掌追缉逃亡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 省并刑部。清初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 (1677) 复旧,九年复皆为正三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正二品。光绪三十二年 (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遂废。


官名。隋始置,为兵部尚书的副职。唐制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宋升为从三品。金元仍为正四品,明升为正三品。清又升为正二品。员额唐二人,宋金为一人,元二人,明左右侍郎各一人,清初于兵部设督捕侍郎满、汉各二人,掌旗人逃亡之事,其下有左右理事官及郎中、员外郎,主事及司狱等官。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载撤,与各部统一编制,设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猜你喜欢

  • 西曹议令史

    官名。东汉末曹操丞相府置,西曹属吏。卢毓曾任此职。官名,汉末曹操丞相府置,掌谋议等,卢毓曾任此职。《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文帝为五官将,召毓署门下贼曹……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

  • 太医正

    官名。隋炀帝始置,员十人。唐沿置八员,从九品下,为太医署属官,掌疗疾、番直莅坊。宋初不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置,隶太医局。南宋亡遂废。

  • 判录司右司副

    参见“判录司”。

  • 参议府

    官署名。元置。属中书省,由参议中书省事主掌,管辖中书省左、右司与六部。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置,隶中书省。设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吴元年(元至

  • 器师

    官名。春秋战国置。掌理督造器物,《荀子·解蔽》: “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

  • 内府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太府中大夫内府上士佐官。正二命。

  • 侦缉队

    内外城巡警总厅所属机构。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内外城巡警总厅分别成立侦缉队与警备队,侦缉队专司侦探,设管带一人,帮带二人,司书生一人,下设一、二、三、四、五分队。各队设队官一人,队长二人,巡警二

  • 百户

    官名。元朝始置,为世袭军职,百户所长官。上百户所置蒙、汉各一人,下百户所置一人,隶于千户所。明朝沿置,正六品,下辖总旗二人,小旗十人,军士凡一百十二人。均以世官充任,有试职、有实授。清朝置为土官,分设

  • 军市令

    官名,掌军市交易收税等。汉军中贸易市场,有军官掌管,此官称军市令。《后汉书·丙吉传》:“后吉为车骑将军军市令,迁大将军长史。”《后汉书·祭遵传》:“(祭尊)从征河北,为军市令。”

  • 南北东西督冶掾

    官名。西晋时以卫尉统诸冶令,置南北东西督冶掾,以督察铁冶之事。东晋省卫尉,诸督冶掾亦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