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堂
明清对某些高级官员之称呼,言其为堂上之官。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清朝凡通政使司,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詹事府、鸿胪寺等卿寺衙门之堂官皆称京堂。亦尊为京卿。中叶以后遂成为一种虚衔,如三品京堂,四品京堂之类,或称三、四品卿。
清制,对某些高级官员称京堂,一般是三四品官员,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和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长官,都称京堂。后来兼用于三、四品虚衔,如言三品京堂,四品京堂,或三品卿、四品卿、又尊称京卿。
明清对某些高级官员之称呼,言其为堂上之官。一般为三品或四品官。清朝凡通政使司,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詹事府、鸿胪寺等卿寺衙门之堂官皆称京堂。亦尊为京卿。中叶以后遂成为一种虚衔,如三品京堂,四品京堂之类,或称三、四品卿。
清制,对某些高级官员称京堂,一般是三四品官员,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和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长官,都称京堂。后来兼用于三、四品虚衔,如言三品京堂,四品京堂,或三品卿、四品卿、又尊称京卿。
官名。南诏官,隶于府,犹唐朝管记。
此言官位官秩比公。公是汉朝最高级的官,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时太傅为上公,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俸月谷三百五十斛(石)。“比公”,言其官俸比公。《后汉书·百官一》:“比公者四:第一大将
官名。见“焕章阁”。
女官名。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改尚书内省官制置,职掌仿户部。
官名。北齐置。东市署次官,佐东市署令掌邺城东市的事务。
官名。北魏置。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九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后无此职。
官名。明嘉靖 (1522—1566) 时置,一人,掌承天 (治今湖北钟祥) 荆襄地方,征收籽粒,护卫显陵。为司礼监外差。
郡门下吏名。省事之职始置于西晋属尚书省。《晋书·职官志》说:“始贾充为尚书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盖自此始。”其职在省察文书。东晋时置于郡,为门下吏。《八琼室金石补正》九《建宁太守爨宝子碑》有省
官名。北魏置,为内廷派驻北部曹的官员,佐理曹务,并负有监察之责。《魏书·尧暄传》:“(吕) 受恩为侍御中散,典宜官曹,累迁外都曹令,转北部给事,秦州刺史。”从三品上,孝文帝太和(477—499) 改制
官名。宋置,见“提举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