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官

三官

①大乐正、大司寇、司市合称。见《礼记·王制》。②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合称。③司马、司徒、司空合称。见《左传·昭公四年》。④指齐国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号令的三种官。见《管子·兵法》。⑤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三种官的合称。见《荀子·解蔽》。⑥西汉“上林三官”的省称。⑦魏晋南北朝“廷尉三官”或“建康三官”的省称。


三官,在不同时期、不同著述中指不同的三位官员,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大乐正、大司寇、司市三官,见《礼记·王制》。2、指司马、司徒、司空三官,见《左传·昭公四年》。3、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官,见《礼记·王制》。4、指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三官,见《荀子·解蔽》。5、指军队中掌鼓、金、旗而发布军令的三官,见《管子·兵法》。6、指掌管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见《史记·平准书》。7、西汉“上林三官”、魏晋南北朝“廷尉三官”、“建康三官”的省称。

猜你喜欢

  • 太子武卫率

    官名。南北朝时西魏置,尉迟纲曾任此职。见《周书·尉迟纲传》。

  • 暗保

    清朝荐擢官吏之方式。参见“明保”。

  • 通直郎

    ① “通直散骑侍郎”简称。②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谒者台置,员三十人,从六品,据事大小出使。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从六品下文散官。宋初因之。神宗元丰三年(1080)废文散官,遂用为新寄

  • 公氏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公爵。《汉书·王莽传》:“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连率,子氏属令,男氏属长,皆世其官。”

  • 雄俊中士

    官名。见“雄俊中大夫”。

  • 品官

    有品级的官。品官与非品官相对而言,古代官分九品,列于九品的称入流,不列于九品的无品小官,称未入流。宋代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四上皇帝书》:“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 太常司

    官署名。明太祖吴元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始置,掌祭祀礼乐之事,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等官。洪武二十四年 (1391) 以各祠祭署隶太常司。三十年改司为寺,官制仍旧。参见

  • 二十七最

    唐代考课之制,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与职责,对官员的才干和工作成绩提出了不同的原则要求二十七项,合称二十七最。其具体内容为:一、献可替否, 为近侍之最(此条适用于两省官);二、铨衡人物,擢尽良才,为选司之

  • 五武将军

    官名合称。南朝宋以称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等五将军,南朝陈以称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等五将军。详见各条。

  • 外务大臣

    官名。清置,为外务部长官,掌管国际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民,以慎邦交等。其佐官有副大臣、左右丞、左右参议、参事;其属有司务和郎中、员外郎、主事。见《清史稿·职官六·外务部》。官名。清宣统三年(公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