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亢县
①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东汉属沛国,西晋改属谯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析夏邱县地复置。贞观八年(634)废。
②东晋侨置,属历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清溪镇北,一说在今含山县东南十五里龙角桥。北周省入历阳县。
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龙亢。属沛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2)东晋侨置,治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南。属历阳郡。隋废。
①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东汉属沛国,西晋改属谯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析夏邱县地复置。贞观八年(634)废。
②东晋侨置,属历阳郡。治所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清溪镇北,一说在今含山县东南十五里龙角桥。北周省入历阳县。
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龙亢。属沛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2)东晋侨置,治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南。属历阳郡。隋废。
在今浙江桐庐县城分水江对岸浮桥埠。《方舆纪要》 卷90桐庐县: 浮桥关 “在县北五里桐溪上”。
①古 “九州” 之一。《尚书·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 《尔雅·释地》: “汉南曰荆州。” 《周礼·职方》: “正南曰荆州。” “荆” 指荆山 (今湖北南漳县西); “衡” 指衡山,《汉书·地理
①南朝陈置,治武陵郡(今湖南沅陵县南)。寻废。②唐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置,治所在龙标县(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镇)。辖境相当今湖南怀化、洪江二市及黔阳、会同、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
①相传为禹会诸侯处,又传说为禹娶涂山氏处。其地说法不一: (1) 又名当涂山。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左传· 哀公七年》: 子服景伯曰: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杜注: “涂山
即今山东临朐县南冶源镇。明嘉靖《临朐县志》:冶源集“在县南二十五里”。因地处冶水(今老龙湾)之源,故名。
明洪武元年(1368)改卫辉路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卫辉、辉县、获嘉、淇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卫辉路置,治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属河南布政使
即今福建平和县东三平山。《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平和县:三平山“在县东南。岩谷深邃,结曲崎危,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其巅。有峰岩泉石诸胜”。
一作汪陶县。 西汉置, 属雁门郡。 治所在今山西应县西。 《汉书·地理志》 雁门郡陶县, 注引孟康曰: “音汪。” 西晋永嘉后废。
即今福建大田县东北高才坂。元置巡司于此。明嘉靖中移治尤溪县西纪板街。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北境之上海塘。《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东泖在“县东北三十里,界于松江华亭之陆道”。《明史·地理志》平湖县:“北有东泖,即华亭三泖之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