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城

黄城

①俗称黄牛城。故址在今江苏无锡县西十二里,与斗城 (范蠡城) 相近。《史记·春申君传》:黄歇请封江东,楚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②本赵邑,后属魏。在今山东冠县南十里。《史记·田敬仲世家》: 齐宣公四十三年 (前413),“伐晋,毁黄城”。又,《史记·赵世家》: 敬侯八年 (前379),“拔魏黄城”。肃侯十七年 (前333),“围魏黄,不克”。《战国策·齐五》: 苏秦建议齐、赵两军集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即此。

③春秋黄国都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汉书· 地理志》 弋阳县注应劭曰:“故黄国,今黄城是。” 《水经· 淮水注》: “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 敬侯八年 (前379),“拔魏黄城”。

⑤东汉末建。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元和志》 卷27黄陂县: “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 北齐于此置南司州。南朝陈改置司州。北周改置黄州。

⑥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7兴安县 “全义城” 条下: “ 《通志》: 县西五十里又有黄城。相传黄巢寇桂州,尝营垒于此。”


(1)古邑名。(1)战国赵邑。在今山东省冠县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年),齐“伐晋,毁黄城,围阳狐”,即此。(2)战国魏邑。即黄,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前333年),赵“围魏黄,不克”;《战国策》:苏秦说齐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坠黄城”。皆即此。(2)古地名。即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内黄集村。金天兴元年(1232年)元兵攻汴京,金哀宗完颜守绪出奔于此。(3)区片名。在山东省龙口市中部。市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万。原黄县和龙口市城关镇人民政府驻地。北齐天宝七年(556年)黄县城由黄城集移此。1986年起为龙口市治。明崇祯年间,县城分东北隅、东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区。1945年东南隅和西南隅并为一村,因中间有“凤仪门”,取名凤仪村。有纸箱、彩印、自行车配件、减速机、装潢、电焊条、起重机等厂及建筑公司。烟汕、黄水、牟黄公路纵横贯穿镇境。城南部建有龙口革命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罗门县

    唐置,属羁縻长宁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境。后废。

  • 盖牟州

    唐置羁縻州,属安东都护府。治所在盖牟城 (今辽宁抚顺市劳动公园内古城)。后废。唐总章元年(668年)置安东都护府后置,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北)。至德后废。

  • 安笼铺

    明置,属永宁州。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安隆乡。《清一统志·安顺府》 “新铺”条下:又有“安笼铺”,旧皆戍守处。

  • 石人山

    一名圣人岩。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寰宇记》卷44晋城县:“石人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有双石高标类人形。”在河南省中西部鲁山、嵩县、南召三县交界处。为外方山主峰,最高峰蛤蟆石,海拔 2153 米。为汉水、

  • 土麻山

    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都素司:土麻山“在司治北”。

  • 赤溪

    ①衢江支流。即今浙江兰溪市西永昌溪。《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赤溪“源出寿昌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长岭,流入县界,合于衢港”。②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资治通鉴》:西晋泰始八年(272),吴步阐降晋,晋遣羊祜

  • 欢城镇

    金置,属广宁县。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境。在山东省微山县东南部、昭阳湖东岸,东面和北面靠近滕州市。面积73.4平方千米。人口8.9万。镇人民政府驻欢城,人口4.2万。为古城镇,原为驩城,现改为欢城。一

  • 读山

    长山主峰。在今安徽青阳县东二十里。《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读山 “相传宋范仲淹读书于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

  • 渠猪山

    又名渠潴山、猪山。在今山西永济市南。《山海经·中山经》: “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 即此。

  • 王顺街基

    即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南街基乡。民国《黑龙江志稿》泰来县图:县南有王顺街基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