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左传》: 桓公八年 (前704)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 黄、 随不会, 使章让黄”。又,僖公十二年 (前648),“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 ‘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水经·淮水注》: “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 今故城遗址尚存。

②春秋时齐邑。《春秋》: 桓公十七年 (前695),“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又,宣公八年 (前601),“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可见,此黄为由鲁至齐所经之地。《水经·瓠子河注》: 昌国县有黄山、黄阜。或即 《春秋》 黄之故地。其地当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北。

③春秋宋邑。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六十二里孔梁寺村。《左传》: 隐公元年 (前722),“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杜注: “黄,宋邑。陈留外黄县东有黄城。” 战国时为魏邑。

④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北故城村。《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十七年 (前333),“围魏黄,不克”。即此。


(1)古国名。西周封国。嬴姓。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隆古集附近。春秋时灭于楚。《左传》桓公八年(前704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即此。(2)古邑名。(1)又作外黄。春秋战国宋邑。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以黄沟得名。《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即此。秦置外黄县。参见“外黄”。(2)在今山东省冠县南。春秋时属齐。《春秋》桓公十七年(前695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即此。(3)即“小黄”。


猜你喜欢

  • 恢武城

    即喀什噶尔新城。清道光八年 (1828)筑,在今新疆疏勒县。光绪八年 (1882) 于此置疏勒州。二十八年 (1902) 改置疏勒府,1913年改置疏勒县。

  • 绥化厅

    清光绪十一年 (1885) 析呼兰厅北境置,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在北团林子 (今黑龙江省绥化市)。三十年十二月 (1905.1) 升为绥化府。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置,治今黑龙江省绥化市。后升为府。

  • 平头著可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1374)改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平头乡。永乐十二年(1414)属乌罗府。正统三年(1438)改属铜仁府。清嘉庆二年(1797)改属松桃厅。

  • 穷石

    传说夏代有穷后羿所迁。《左传·襄公四年》 魏绛对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其地说法各异:(1)即穷谷,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五十里。《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2

  • 西陵峡

    ①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东起宜昌市西北南津关,西至秭归县香溪口。《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

  • 笮桥

    ①又名夷星桥、夷里桥、竺桥。战国时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笮桥 “以竹索为之,因名”。《晋书·桓温传》: 永和三年 (348),桓温灭李氏成汉,“ (李) 势于是悉

  • 营疙瘩

    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四十六里营台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5宁晋县图: 县东有营疙瘩。

  • 辽东郡

    ①战国燕置,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朝鲜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区。西晋改为辽东国。后复为郡。十六国后燕时地入高句丽。北燕侨治辽东郡于今辽宁西部。北魏废。②隋大业

  • 鸭山

    在今福建惠安县南海滨。《明通鉴》: 嘉靖三十七年 (1558) 五月,“倭攻惠安,知县林咸率兵乘城御之,五日不克,引去。咸乘胜追贼于县境之鸭山,中伏,死之”。即此。古山名。在福建省惠安县南海滨。《明通

  • 罗井镇

    北宋置,属富顺监。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元丰九域志》 卷7: 罗井在 “监东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