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堰
在今四川什邡县境。《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青竹堰 “在县境。《志》 云: 县有上下雒口、跑马、杨村等堰凡二十处,皆引雒水以溉田”。
在今四川什邡县境。《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青竹堰 “在县境。《志》 云: 县有上下雒口、跑马、杨村等堰凡二十处,皆引雒水以溉田”。
一作铁仞城。即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城东石城山。《新唐书·吐蕃传下》: 长庆二年 (822),刘元鼎赴吐蕃会盟途中,“过石堡城,崖壁峭竖,道回屈,虏曰铁刀城”。《唐会要》 及 《资治通鉴》 胡注
一名天公山。即今福建龙岩市北五十里天宫山。《新定九域志》卷9漳州:天公山,“阴晦则闻箫鼓之声”。明《寰宇通志》卷47漳州府:天公山“在龙岩县西北。唐武德初有山贼至此,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名。《清一
①即今江西于都县西南三十六里新陂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雩都县西南有新陂墟。②即今广东兴宁县西五里新陂镇。明嘉靖 《兴宁县志》 卷2: “五里曰新陂。”
即汉长安城北面东头第一门洛城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王莽改名进和门。
元初升博兴县置,属益都路。治所即今山东博兴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县。元初升博兴县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辖境相当今博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
五代方镇名。后唐置,治所在应州 (今山西应县),后地入契丹,废。《新五代史· 职方考》: “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唐明宗即位,以其应州人也,乃置彰国军。”五代方镇名。唐置,治应州(今山西应县)。后地入契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方舆纪要》卷107永福县:永福堡“在县西。有城戍守”。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古城乡(古城畈),一说在今随州市东北八十八里。《后汉书·刘玄传》:“圣公避吏于平林……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 以应之。”三国魏置县。古邑名。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王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大峪山下。明十三陵之一,在昭陵北一里。明神宗朱翊钧之陵。主要地面建筑毁于兵火,今仅存明楼与宝城顶。地宫位于明楼正后部,由前、后、左、右、中五个殿组成。整个宫殿顶皆用石起券,呈拱形,
今辽宁黑山县东之东沙河。《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卫: 路河在 “卫东四十里。其上流为羊肠河。源出白云山,经镇武堡、高桥铺入镰刀湖,又东合潮河,流入于三岔河。中间有沙岭,地形高阜,多沙,河易淤,自盘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