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河集
即今安徽涡阳县治。因在雉河入涡河之口,故名。清咸丰五年 (1855) 各地捻党领袖大会于此,推张乐行为盟主。为鲁、豫、皖一带捻军抗清斗争的主要据点。同治二年 (1863) 为清军攻克,次年清政府于此置涡阳县。
即今安徽省涡阳县治。地当雉河入涡水之口。清咸丰五年(1855年),各地捻党首领大会于此,推张乐行为盟主,为鲁、皖、豫一带捻军抗清斗争的主要据点。同治二年(1863年)被清军攻破。次年,清政府为加强统治,置涡阳县于此。
即今安徽涡阳县治。因在雉河入涡河之口,故名。清咸丰五年 (1855) 各地捻党领袖大会于此,推张乐行为盟主。为鲁、豫、皖一带捻军抗清斗争的主要据点。同治二年 (1863) 为清军攻克,次年清政府于此置涡阳县。
即今安徽省涡阳县治。地当雉河入涡水之口。清咸丰五年(1855年),各地捻党首领大会于此,推张乐行为盟主,为鲁、皖、豫一带捻军抗清斗争的主要据点。同治二年(1863年)被清军攻破。次年,清政府为加强统治,置涡阳县于此。
一名龙头壁。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寰宇记》卷46闻喜县:龙头壁“后周绛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县东北二十八里”。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九曲溪二曲南之灵岩。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
在今北京市平谷县北十里。《方舆纪要》卷11 “瑞屏山” 条下载: “渔子山 上有大冢,相传为黄帝陵也。其北有渔子山堡,与密云县熊儿峪相接。”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吴山。《寰宇记》卷93:“吴山泉在吴山北,寒泉迸溢,清而且甘,汲之不竭。”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吴山北大井曰吴山井,此井系吴越王时有韶国师始开,为钱塘第一井。山脉融液,泉源所钟,
在今安徽宣州市南。《方舆胜览》卷15宁国府:双羊山“在宣城南五里。以山有双羊石,故名。梅圣俞诗:风雪双羊路,梅花山下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改向武州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西北向都镇东。正统十一年(1446)迁治今贵港市。万历二十三年(1595)又迁贵县西北谢村镇(今来宾县南五山乡)。清废。明洪武二十八
即古勺梁。战国赵地。在今河北望都县东。《水经·滱水注》:博水“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
又作扶余、凫臾。在今嫩江中下游及松花江、阿什河、拉林河流域。《后汉书·夫余传》:“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勾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5世纪末亡于勿吉。部分遗民北徙嫩江流域,
又作乌雨勒赫齐、乌雨尔霍齐。清雍正五年 (1727) 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北七卡屯村。
①北宋熙宁七年 (1074) 省武阳县为镇,属融水县。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六十里黄金镇武阳附近。明、清时置巡司于此。②在今广东乐昌市西北武阳司村。明嘉靖八年(1529) 置巡司于此。(1)古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