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井关
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宋使 ·高继宣传》: 西夏元昊攻宋麟、府二州,“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清一统志》 引 《太原府志》: “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陵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 按: 天门关,当为今太原市西北东关口。
即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北凌井。其地与天门关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西尽为陵井,形势险阻,旁有深沟,为军事要地。北宋仁宗时,西夏元昊攻麟、府二州,宋将高继宣率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即此。
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宋使 ·高继宣传》: 西夏元昊攻宋麟、府二州,“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清一统志》 引 《太原府志》: “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陵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 按: 天门关,当为今太原市西北东关口。
即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北凌井。其地与天门关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西尽为陵井,形势险阻,旁有深沟,为军事要地。北宋仁宗时,西夏元昊攻麟、府二州,宋将高继宣率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即此。
即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孤店镇。《吉林乡土志》: “当初原系荒甸,并无居民。自清末吉长路开工时,有商人在该地建筑草房数间,开设旅店,以寓往来客商。当时附近除此店外,别无人家,故名之曰孤店子。”
隋开皇九年 (589) 改晋陵郡置,治所在常熟县 (今江苏常熟市西北)。《元和志》 卷25常州:“ (隋) 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 后移治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大业初改为毗陵郡。唐武德三年(6
青弋江上源之一。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东二十里。源出黄山东麓,北至麻口与舒溪合流。《明史·地理志》 太平县: “南有麻川,与舒溪合流入泾县,为赏溪。” 现为太平湖东口巨流。
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3新添卫: 覩虎山在 “ (丹行长官) 司西十里。多林木,谓之覩虎大箐”。
西魏置,治所即今陕西渭南市北下吉镇。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今陕西省渭南市北下吉镇。属雍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渭南市北部。隋开皇初废。
初指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或称台员、大员,或称台湾。清俞正燮《癸已类稿》卷9《台湾府属渡口考》称,明万历年间,官府文告始正式采用台湾之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扩大至包括承天府治所即今台南市一带。清
春秋戎邑。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左传》: 僖公十一年 (前649),“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杜注: “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雒水之间者。”
即今吉林珲春市东珲春河。源出珲春市东北通肯山,东南折而西南流,入图们江。《金史·世纪》: “统门,浑蠢水之交乌古论部留可、诈都与苏滨水乌古论敌库德,起兵于米里迷石罕城。”古水名。蠢,又作疃。即今吉林省
亦名无为镇。即今安徽无为县。《元史·地理志》 无为州: “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在广东省仁化县北部、城口河上游,北邻湖南省。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 9880。镇人民政府驻城口街,人口 1210。秦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