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和加麻札[墓]
俗称和卓坟。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北十里。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阿巴和加的陵墓。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宏大。祠内埋葬着阿巴和加一家五代共七十二人,坟墓层叠环列。墓祠全部用绿色琉璃砖砌成,门上绘有美丽的图案,两边墙壁上装着米黄色的石膏花饰,雕刻精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墓祠遭严重破害,祠的金顶(重50两)和乾隆钦赐的匾额均被窃去,墓祠已残破不堪。1956年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墓祠进行了整修。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和卓坟。在今新疆喀什市东北十里。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阿巴和加的陵墓。后迭经改建、扩建,规模宏大。祠内埋葬着阿巴和加一家五代共七十二人,坟墓层叠环列。墓祠全部用绿色琉璃砖砌成,门上绘有美丽的图案,两边墙壁上装着米黄色的石膏花饰,雕刻精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墓祠遭严重破害,祠的金顶(重50两)和乾隆钦赐的匾额均被窃去,墓祠已残破不堪。1956年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墓祠进行了整修。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四十里阳山下。《战国策·秦策五》:“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史记·苏秦传》 《正义》云:“干遂在苏州吴县西北四十余里,万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夫差败于姑苏,禽于
①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印山“在都结州治(今都结乡)南。以形似名
唐置,属羁縻连州。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后废。
在今广西南宁市东。《舆地纪胜》 卷106邕州: 望仙坡 “在州东,与罗秀山对。昔有罗秀隐于此,后升仙,遂目曰望仙坡。皇祐间,狄青、余靖、孙沔平侬贼营于上。后知州陶弼即其地建堂”。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北城内。北魏永熙元年 (532) 高欢败尔朱荣于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十六里的韩陵山。东魏于邺北城内原御史台 (一称南台) 改建定国寺,并由温子升撰 《定国寺碑》 以纪功。《寰宇记》
在今广东韶关市东南。《方舆胜览》卷35韶州:书堂岩“在城东十五里。白芒渡相对。岸洞划然,象清石洁。张曲江读书之所”。
唐乾封元年 (666) 改郁州置,治所在石南县 (今广西玉林市西北石南镇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郁林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郁林州。辖境相当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贵港市东南地。五代南汉时
①亦名顺江场。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北顺江镇。南齐江州县、西魏江阳县治此。以地处綦江入长江口而名。②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八十里江口镇。明崇祯十年(1637),李自成义军经此攻剑州。清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
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县至庐江县东古龙舒城之间。《左传》: 文公十四年(前613),“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
元初升鸣沙县置,属宁夏府路。治所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明洪武初废。元初升鸣沙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鸣沙镇。后属宁夏路。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