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林堰
又名银淋堰。唐景福初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银淋堰,“《续志》 云,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淋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自芜湖以达于大江。又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又称银淋堰、银树堰、银澍堰。在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南东坝镇西,为胥溪运河五堰之一。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将台濛筑,用以蓄水,以转运太湖流域粮米。
又名银淋堰。唐景福初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银淋堰,“《续志》 云,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淋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自芜湖以达于大江。又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又称银淋堰、银树堰、银澍堰。在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南东坝镇西,为胥溪运河五堰之一。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将台濛筑,用以蓄水,以转运太湖流域粮米。
即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西北东嘎拉。下临拉萨河。藏语意为白山咀、白山坡。另据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3称: “布达拉西三十里,耸峻连霄,高四百余丈。唐古忒语谓海螺曰洞噶,山形似螺,故名。” 古时上修碉卡,形
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新绛县西二十五里武平村。《元和志》 卷12正平县: 武平故关 “在县西三十里,高齐时置,周平齐,废”。北齐置,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北周平齐废。
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北。旧属施甸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即时水。在今山东境。《左传》: 襄公三年(前570),晋士丐适齐,齐侯与 “盟于耏外”。《水经·瓠子河注》: “时,即耏水也。音而。”古水名。即时水。《左传》襄公三年(前570年):晋士匄适齐,齐侯与
唐置,属羁縻连州。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后废。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清置巨甸汛。
即临泚口市。今湖南湘阴县西二十九里湘江西岸之临资镇。
南齐置,属广州。治所在齐熙县(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梁大同中为东宁州治。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齐置,治齐熙县(今广西融水苗族自
一名庄周台。在今安徽凤阳县东二十里。《元和志》卷9钟离县:“庄周台在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庄子与惠子观鱼之所, 又曰观鱼台。”
在今湖南长沙市西湘江滨。亦名望湘亭。唐刘长卿、元微之等俱有湘江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