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陵县

铜陵县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龙潭县置,属端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寰宇记》 卷158春州铜陵县: “以界内有铜山”为名。大业初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 为勤州治,五年 (622) 州废。万岁通天二年 (697) 复为勤州治,长安中又废。开元十八年 (730) 复置,属勤州。乾元元年 (758)为勤州治。北宋属春州,熙宁六年 (1073) 废入阳春县。

②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 (951) 置,属昇州。治所即今安徽铜陵市。北宋开宝八年 (975)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民国初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58年改为铜陵市。


(1)古县名。隋改龙潭县置,治今广东阳春市北。属高凉郡。因境内铜山得名。唐为勤州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入阳春县。(2)今县名。在安徽省南部、长江南岸。属铜陵市。面积886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8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唐末置义安县,治今县东顺安镇。后废入铜官冶。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产铜又原属南陵县,故名铜陵;移治今城关镇,属昇州。宋初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清属池州府。1914年属芜湖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陵市。1960年复置铜陵县,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属池州专区,1971年属池州地区。1974年划为铜陵市辖县。北部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为圩区。东及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油菜籽、大豆、棉花、黄麻为主,生姜、大蒜较有名。林产以松、杉、栋、泡桐、毛竹为主。特产凤凰山丹皮。有水泥、化肥、机械、棉织、塑料、食品等厂。芜铜铁路横贯县境。繁木公路、南铜公路经县中部。长江航运有城关、大通二港。纪念地有笠帽山革命烈士塔、范家湾烈士墓。


猜你喜欢

  • 中涎泽

    又称陆凉海。在今云南陆良县东南。《明史·地理志》 陆凉州:“下有中涎泽,即南盘江所汇也。”《清一统志·曲靖府》:中涎泽“在陆凉州东南邱雄山下,潇湘江诸水至是汇而为泽,州境十八泉与南涧诸水皆注之”。《清

  • 天全招讨司

    元分六番招讨司置,属土蕃等处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二十五里始阳镇。明洪武六年(1373)与六番招讨司合并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元置,治碉门城(今四川天全县)。属雅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与六番

  • 土壕铺

    一名英豪镇。即今河南渑池县西二十四里英豪镇。《金史·完颜伯嘉传》:贞祐四年(1216),“蒲察阿里不孙为右副元帅,备御潼关、陕州。次渑池土濠村,兵不战而溃”。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接陕县界。金贞祐末,蒲

  • 柯伤

    即今伊朗德黑兰南卡尚。《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柯伤”。

  • 净慈寺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之南屏山北麓慧日峰下。五代周显德元年 (954) 吴越国建,原名慧日永明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 改名寿宁禅院。南宋建炎二年 (1128) 改为净慈禅寺。绍兴十九年(114

  • 凤冈墟

    ①即今江西南康县东北四十里凤岗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南康县东北有凤冈墟。②即今江西临川市南二十里崇冈乡。清同治《临川县志》卷1下:九都有凤冈墟。③即今江西崇仁县南相水西岸相山镇。清置巡司于此

  • 羊林部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在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宋大理属善阐府。蒙古宪宗七年(1257)改羊林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杨林县。

  • 走马岭寨

    一名走马寨。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36即墨县:走马岭寨“在县东北九十里”。《清一统志·莱州府二》:走马寨“旧有城,今废”。

  • 钟 (鍾) 村

    ①在今安徽广德县境。《宋史·岳飞传》: “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 今广德县东北六十里新杭镇有将军山,相传以岳飞驻军此山得名。西北四十里赵村乡

  • 通元镇

    1932年置,即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四里通元镇。镇以寺得名。明天启 《海盐县图经》卷3: 法喜寺 “旧名通元寺,吴大帝孙权夫人舍宅置”。在浙江省海盐县西南部。面积40.4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