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县
①西汉置,属渤海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北魏正平元年 (451) 并入安陵县。太和十八年 (494) 复置,熙平中属乐陵郡,后属安德郡。北齐省。
②南朝宋侨置,为渤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北,属勃海郡。征和二年(前91年)封莽通为侯邑。东汉至晋仍属勃海郡。北魏正平元年(451年)省入安陵县。太和十八年(494年)复置,属安德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
①西汉置,属渤海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北魏正平元年 (451) 并入安陵县。太和十八年 (494) 复置,熙平中属乐陵郡,后属安德郡。北齐省。
②南朝宋侨置,为渤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北齐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北,属勃海郡。征和二年(前91年)封莽通为侯邑。东汉至晋仍属勃海郡。北魏正平元年(451年)省入安陵县。太和十八年(494年)复置,属安德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
即今广东顺德市东南小黄圃村。明弘治九年 (1496) 置巡司于此。清康熙六年 (1662) 裁,寻复置,小黄圃之东南为大黄圃,即今中山市北之黄圃镇。清设黄圃汛,有外委把总驻防,并建炮台于此。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旧唐书·地理志》 南溪县: “后周废郡置南武戍。”
金大定七年 (1167) 改望都县置,属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南。蒙古至元二年(1265) 废。次年复置,属平滦路。四年 (1267) 又废。古县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望都县置,治今河北省卢
在今云南昭通市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卷72乌蒙军民府:朴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夷语以平坦为朴窝,谓此山四望平坦”。
即今广东龙川县东通衢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广东省龙川县东南部。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通衢圩,人口950。驻地古时为龙川对外交通要津,有通衢大道之称,故名。又因古时多梅树,故又名
①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六十二里西天目山半腰。《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天目山” 条: 西天目 “其岩有狮子、响水、紫微、芝草”。为元高峰禅师坐化处。②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四里。《方舆纪要》 卷107全州:
明弘治二年 (1489) 于丹阳湖筑,在今江苏高淳县西北。明弘治二年(1489年)围丹阳湖所筑,在今江苏省高淳县西北。
在今河北丰润县城南十余里车轴山峰顶。始建于辽重熙元年(1032)。《清一统志·遵化州》:寿峰寺“在丰润县南车轴山。有无量(梁)阁一、塔二,宋崇禧(按,应为辽重熙)间建”。
西晋元康初分弋阳郡置,属豫州。治所在西阳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南)。永嘉后与县同移治今湖北黄州市东。东晋改为西阳郡。西晋元康初分弋阳郡置,治西阳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南)。属豫州。永嘉后同县移治今湖北省黄冈市
在今四川什邡县南。《寰宇记》 卷73什邡县: “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汉书》 封雍齿侯国。《汉书》 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什邡侯,至汉元鼎五年,以酎金国除也。” 《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雍齿城“今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