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贵州省

贵州省

明永乐十一年 (1413) 分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治所在贵州宣慰司 (今贵阳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清为贵州省。治贵阳府 (今贵阳市)。康熙四年 (1665) 将四川的乌撒府改为威宁府 (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划归贵州。雍正六年 (1728) 又将遵义府划归贵州。十年 (1732) 荔波县由广西划归贵州。至此贵州省辖境大体与今相当。因贵州地古称黔中,故简称“”。


简称黔或贵。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3786.8万。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毕节、铜仁2地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自治州及10个市辖区、9县级市、56县、11自治县、2特区。省人民政府驻贵阳市。春秋末年为夜郎国地。秦时,今境东北部属黔中郡,东南部属象郡,中和西部为夜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牂柯郡,治故且兰(今福泉市)。东汉属益州。三国时省境东部属吴国荆州武陵郡,西部属蜀国益州牂柯郡,边缘地带北部属江阳郡,西北部属朱提郡,西南部属兴古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析牂柯郡地置夜郎郡和平夷郡,属宁州。南朝梁大宝后诸郡悉为爨氏管地。隋开皇初置牂州,大业初改为牂柯郡,治牂柯县。唐代在今省境东部、北部置播州、思州、夷州、费州、锦州等州,属黔中道;在南部、西部地区置应州、庄州、牂州、琰州、蛮州、炬州、犍州等50余个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炬州于今贵阳,古读鬼音如炬,或曰炬即鬼的美称。宋代在省境北部置思州、播州、珍州和遵义军,属夔州路;西部和南部设清州、功州、蛮州等49羁縻州,属黔州及罗殿、自杞等地方政权。乾德时改名贵州,贵为炬之复。开宝七年(974年)炬州普贵入朝,宋廷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等语,贵州由此得名。宣和元年(1119年)改炬州为贵州。元置思州、播州、顺元等宣抚司,又置八番顺元宣慰司,管辖西南南诸番安托司、府、州等,并属湖广行中书省;置普定、普安、乌撒三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贵州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布政使司,贵州至此为省级行政建制,辖贵阳、安顺、平越三军民府,都匀、黎平、思南、思州、镇远、铜仁、石阡七府及贵州宣慰司;遵义军民府属四川。领贵阳、安顺、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铜仁、黎平、大定、兴义、遵义十二府,平越直隶州,桃桃、普安、仁怀三直隶厅。清经康熙、雍正、嘉庆年间行政区域调整,形成现今管辖范围。清代,全省置贵州粮储道及贵东、贵西两道。光绪年间,裁撤贵州粮储道及贵西道。民国初裁贵东道。1913年置黔中、黔东、黔西三道。1914年改置黔中、镇远、黔西三道。1920—1923年先后废道。1949年全省辖贵阳市和贵阳、遵义、铜仁、安顺、毕节、镇远、独山、兴仁八专区及其属县。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省境通称贵州高原,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一部分。西部乌蒙山、北部大娄山、东北部武陵山、东南部九万大山、中部苗岭构成了贵州地形的基本骨架。全省山地占61.7%,丘陵地占30.8%,山间平坝占7.5%。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河流有乌江、清水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候2~8℃,7月平均气温17~28℃。年平均降水量 1000~1300毫米。产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烤烟、甘蔗、马铃薯、大豆。经济作物有甜菜、花生、苎麻、茶叶等。矿产有煤、磷、汞、铝土、金、锑、锰、重晶石、稀土、水晶、铁、铜、镁等。1949年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十多家小型工厂,且多为纺织、缝纫、食品加工业。1950年后贵州工业迅速发展,贵阳钢厂、贵阳发电厂、贵州水泥厂、矿山机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的建成,改变了贵州工业的落后面貌。随着全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大批沿海厂矿内迁,促进了贵州工业的发展,今已形成以煤炭、电力、电子、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湘黔、渝黔、贵昆、南昆、内昆、渝怀、黔桂7条铁路为省内交通干线,贵新、贵黄、遵桐、贵毕、凯麻、凯玉、玉铜公路及210、326、320、321、324国道与20余条省道通各县、市、区(特区)。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百余所。遵义、镇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阳河、樟江、马别河、赤水河等风景名胜区和梵净山、茂兰、普定穿洞、盘县大洞、信地鼓楼、杨粲墓、奢香墓等。纪念地有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旧址等。


猜你喜欢

  • 一作邰。商周时国。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左传》: 昭公九年 (前533),“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即“邰(1)”。

  • 雷石镇

    在今湖南双牌县南。宋本 《寰宇记》 卷116永州零陵县: “雷石戍本是雷石镇,唐神龙年中改为戍。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御史赵履温置此镇,以押泷口,兼断水陆奸虞。四阜峻岭,东临潇水,有奇石激浪,腾波汹涌,

  • 安宁城

    ①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即今云南安宁市。宋大理属善阐府。元改安宁州。②在今云南洱源县北。《方舆纪要》卷117浪穹县:安宁城“在县北。唐天宝八载,嶲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安宁城及五盐井,复立马援铜柱,是

  • 定西城

    北宋元丰四年 (1081) 改西使城置,属通远军 (后升巩州)。治所在今甘肃定西县南二十七里。金升为定西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改汝遮堡置,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属巩州。金升为县。

  • 常旧山

    在今四川黑水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谷和县 “有常旧山”。

  • 宗州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宗城县(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南宫、枣强等县地。九年 (626) 废。②唐贞观十一年 (637) 改西宗州置,治所在宗居县 (今云南祥云县

  • 王山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寰宇记》卷109吉州太和县:王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峰峦秀异。昔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泰和县:王山“旧名义山,晋永嘉中

  • 岢岚河

    即今山西岢岚、兴县境内之岚漪河。源于岢岚县东南,西北流经县城南,又西流至兴县西北入黄河。《寰宇记》 卷50岚谷县: “岢岚河在县东,水从岚州宜芳县走马岭下流出,去县四十里,西入合河县界。”

  • 希平县

    ①南朝宋末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境。南齐废。②南齐置,属齐乐郡。治所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隋开皇十年(590)改名熙平县。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为齐乐郡

  • 风月桥

    一名具区风月桥。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与莫厘、武山间的渡水桥。东西相接中贯太湖。旧横木以济,元至正间始易以石。明弘治九年(1496)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