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岭
①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1武康县: “箬岭在县 (治今武康镇) 西南三十五里,《志》 云: 山多箬竹,亦曰箬岘山。”
②在今安徽歙县西北与黄山区 (原太平县) 交界处。宋淳熙 《新安志》 卷3歙县: 箬岭 “在县北八十里,黄山之东。高四百八十仞。多箬竹。上有官路通宁国府太平县。隋末越国公所开”。《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歙县: 箬岭 “府北八十里,黄山之东。上多箬竹。隋末汪华起兵时,开岭路通太平县,今为通衢”。
①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1武康县: “箬岭在县 (治今武康镇) 西南三十五里,《志》 云: 山多箬竹,亦曰箬岘山。”
②在今安徽歙县西北与黄山区 (原太平县) 交界处。宋淳熙 《新安志》 卷3歙县: 箬岭 “在县北八十里,黄山之东。高四百八十仞。多箬竹。上有官路通宁国府太平县。隋末越国公所开”。《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歙县: 箬岭 “府北八十里,黄山之东。上多箬竹。隋末汪华起兵时,开岭路通太平县,今为通衢”。
唐吐蕃军镇。在今四川小金县东境。《旧唐书· 吐蕃传》: “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进攻逋租、偏松城。” 即此。
在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方舆纪要》 卷122思南府沿河祐溪长官司: 河由江在 “司北十里。洞出铜仁府乌罗司。又石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里。下流俱入水德江”。
又作章拉则、拉则宗、纳孜、拉孜。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1965年迁驻曲下。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拉孜镇。1960年
①一名四家儿。在今辽宁凌源市东北三十里。《清史稿·地理志》 朝阳府建昌县:“县丞驻东北四家子镇。”②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北,松花江南岸。清光绪《哈尔滨一带全图》有四家子。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
北魏孝明帝于南由谷口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香泉镇。西魏大统四年 (538) 废为镇。北周大象二年 (580) 复置,属安夷郡。移治今宝鸡县西北县功镇东南十里。隋属扶风郡。唐武德
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十里。《明史·地理志》 赣州府赣县: “南有长洛巡检司,后迁县西黄金镇。”(1)古镇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明时置巡检司、税课局于此。(2)今镇名。(1)在广东省丰顺县中部偏东北、韩江
即今云南鹤庆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姜营。清有外委千总驻防。
亦名三新妇山。在今安徽祁门东北。《舆地纪胜》卷20徽州:三新妇山“在祁门东北二十里。每春雨初晴, 若彩服艳妆焉”。《方舆纪要》卷28祁门县:石新妇山“高四十一仞, 周二十五里,北接黟县武亭山。上有三石
即石鼓书院。在今湖南衡阳市北石鼓山。唐李宽读书其中,刺史吕温访之,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
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山市镇。清光绪《皇朝直省图》吉林图:宁古塔西北有山石。光绪《吉林全省地舆图》作商石。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作山石站。民国《东北年鉴》作山市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