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窿山
①即今辽宁本溪市东南兴隆山。《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窟窿山 “在岫岩厅东北八十里”。民国 《奉天通志》 卷75本溪县: 窟窿山在 “城东南六十里。 巍峰耸立, 壁若剗削, 崖间有天然圆孔径丈许,自下仰望,豁露天光,如微缺之月,故名。今改称兴隆山”。
②在今吉林珲春市西,隔图们江与朝鲜对境。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窟窿山在 “(珲春) 城西北二百二十五里。高六十二丈”。
①即今辽宁本溪市东南兴隆山。《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窟窿山 “在岫岩厅东北八十里”。民国 《奉天通志》 卷75本溪县: 窟窿山在 “城东南六十里。 巍峰耸立, 壁若剗削, 崖间有天然圆孔径丈许,自下仰望,豁露天光,如微缺之月,故名。今改称兴隆山”。
②在今吉林珲春市西,隔图们江与朝鲜对境。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窟窿山在 “(珲春) 城西北二百二十五里。高六十二丈”。
即彭城矶。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宋书·谢晦传》: 元嘉三年 (426),谢晦自江陵带兵东下,“晦至江口,到彦之已到彭城洲,乃攻萧欣于彭城洲”。即此。《元和志》 卷27岳州巴陵县: “彭城洲,在县东北九
①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3: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 因名修武。秦置修武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吴山溪“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之印溪,下流入阳崎江”。
即杨家砦。在今甘肃武都县北一百里。《方舆胜览》 卷70阶州: 杨家崖,“ 《郡县志》 即阶州家计寨,控白江月掌山路。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继为大将,保蜀口,时四州未有城,命逐州各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控
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肃川一带。西晋后废。古县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置,治今朝鲜平安南道西北部滨海一带。属乐浪郡。西晋末废。
在今河北正定县西。《方舆纪要》卷14真定府:“西韩河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注于滹沱。《志》云:韩信伐赵时经此, 因名。”
元初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即今甘肃庄浪县西北南湖镇。大德八年(1304)降为庄浪州。元初置,治今甘肃省庄浪县(水洛城)西北南湖。初隶甘肃行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隶安西行省(陕西行省)。辖境相当
①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春秋》: 文公七年 (前620),“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杜注: “郑地。荥阳卷县西北有扈亭。” 《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 《竹书纪年》
在今广西钟山县西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莲花山“在昭平县东二十五里。……相近有苏石山,平原突起,高百丈。旧名梭石山。上有泉曰燕泉。明嘉靖八年瑶乱, 乡人避居于此,被围七日,富川知县金杰来援得免,以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49济源县:“《志》云,其山周回高峻,中深洼如釜,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