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镇
清置,属丽水县。即今浙江丽水市西南三十四里碧湖镇。清时有县丞驻此。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西南部、大溪西岸。面积83.3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碧湖,人口1万。因原名湖泊,湖水清澈,故名。1949年为碧湖镇。1950—1952年为丽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新合、石牛、平原三乡并入。地处碧湖盆地。为市重要产粮区。产稻、柑橘、乌桕、蚕茧和“碧湖仔猪”。有啤酒、印刷、家具、沙发等厂。为市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龙南公路经此,大溪通水运。名胜古迹有通济堰、保定古窑址。
清置,属丽水县。即今浙江丽水市西南三十四里碧湖镇。清时有县丞驻此。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西南部、大溪西岸。面积83.3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碧湖,人口1万。因原名湖泊,湖水清澈,故名。1949年为碧湖镇。1950—1952年为丽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92年新合、石牛、平原三乡并入。地处碧湖盆地。为市重要产粮区。产稻、柑橘、乌桕、蚕茧和“碧湖仔猪”。有啤酒、印刷、家具、沙发等厂。为市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龙南公路经此,大溪通水运。名胜古迹有通济堰、保定古窑址。
①即沔渡水。今湖南炎陵县东之沔水。《方舆纪要》 卷80酃县 “洣水” 条下: 沔渡江 “在县西南 (按,应为县东)。源出万阳山,流入茶陵州境,谓之洮江”。②即今越南河内市一带之红河。《元史· 安南传》
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平王十年 (前519),“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后人因此常用 “卑梁之衅” 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剧斗。古邑名。春秋
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明洪武元年(1368) 设巡司于此。九年 (1376) 为江浦县治。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今江苏江浦县),仍设巡司于此。宣德年间设千户所。清设浦口营都司,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
又名圣心大教堂。在今广东广州市区中部,一德路旧部前街。旧址为清朝两广总督署,咸丰六年(1856)被英法侵略军所毁,十一年(1861)法国据《天津条约》强行在此建教堂。因教堂墙壁及柱子皆用花岗石砌筑,俗
清宣统元年(1909)于德尔格忒宣慰司极北地区置,属登科府。治所在色许(今四川石渠县)。以境内最大的喇嘛寺色须寺的谐音得名。“石渠”,藏语意为“所巴下色登部落的后代”。色须寺为其后人所建。1913年属
即尼勒克设治局。治所在尼勒克(今新疆尼勒克县)。即“尼勒克设治局”。
获, 《说文》 作 “”, 《水经》 作“猚”。《汉书·地理志》 梁国蒙县: “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 《水经·获水》: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
在今湖北阳新县东。《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怀坡阁“在永兴,李仲览之居。仲览登进士第后,瞰湖筑室号怀坡阁”。《清一统志·武昌府二》:怀坡阁,“宋元丰间,苏东坡自黄来访李仲览,留其家。久之,仲览登第后,
即今江西兴国县东北梅窖镇。清同治 《赣州府志》 卷3: 兴国县有 “梅窖” 墟。
战国秦成都少城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少城公园)一带。西晋左思《蜀都赋》:“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注:“阳城,蜀门名也。”《寰宇记》卷72华阳县:“阳城门,李膺记:少城有九门,南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