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门

石门

①一名白径岭。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东南。《史记·秦本纪》: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水经·涑水注》:“(盐贩)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

②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白云洞前。峭壁悬崖,孤绝奇险,巨石翼峙,中虚一隙,明邵宝摩崖书“石门”二字。

③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七十里,后圮于河。《春秋》:隐公三年(前720),“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即此。《水经·济水注》:“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④鲁城门。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古城村。《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注:“鲁城外门”,亦即郭门。《寰宇记》卷21曲阜县:鲁国古城凡有七门,“次南第二门名曰石门”。

⑤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上有石门寺。唐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别杜二甫》诗。

⑥在济水上。有二:(1)东汉阳嘉三年(134)王诲主持修建,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水经·济水注》:荥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2)东汉建宁四年(171)修建,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水经·济水注》:“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 垒石为门, 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

⑦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50罗山县:石门,“《志》云,县有二石门。在县西南八十里者曰小石门。又十里曰大石门。乃两山之峡,其形似门。《胜览》云:二门皆凿鸟道以通往来,南扼荆楚,居然险塞”。

⑧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故名。有贪泉、沉香浦、西华市诸胜。“石门返照”为羊城八景之一。

⑨在今四川巴中市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68巴州:石门“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⑩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关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杨乾运攻拔剑阁,杨法昌退保石门”。即此。

(11)即今乃古石林。在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东北。元代至清称石门。《元混一方舆胜览》陆凉州:石门“在陆凉西平壤中,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百仞,参差不齐,望之如林,俯仰侧直,千态万状,东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门”。《清一统志·曲靖府》:石门山“在陆凉州西。……又东出数百步有离石,状类西岳三峰,宛然如画”。现为石林风景区的一部分。


(1)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春秋》隐公三年(前720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水经注·济水》:济水过临邑县东,“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皆即此。后圮于河。(2)古地名。(1)在济水上,有二,皆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一、《水经注·济水》: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浚仪渠口,谓之石门……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二、济水“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立于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在敖城西北石门东南。(2)在今四川省平武县东南、剑阁县北剑门关。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遣使附魏;武陵王纪遣杨乾运讨伐,次年,“杨乾运攻拔剑阁,杨法昌退保石门”,即此。(3)在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城镇北褒谷口。为古代褒斜道起点。(3)景点名。(1)又称石门关。在湖北省建始县城东石门山腰。因“山石中洞如门”而名。历为邑中胜景之一。海拔963.2米。万峰盘回,峭壁巉绝,间一纡折蹬道 5000 余级。沿途三洞,一洞顶石密垂,千谲百诡;二洞瀑布飞洒,如雪似雾;三洞即石门,高4.2米,宽6.6米,深15米,内左小洞,下临深渊,壁刻“施南第一胜景”大字。门外还有多级鸣泉、一线天石等景观。(2)在广东省广州市西北15千米小北江与流溪河的汇合处。以两岸有山对峙,壁石如门而得名。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返照”所在。在石门下游一里许,有明人李凤刻的“贪泉”碑(此碑系1964年复制,原碑现保存在广州博物馆碑廊)。据史书记载,此处古有贪泉,凡人饮泉水,便起贪念。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操守廉洁,认为贪污与否,在于个人品德与操行,与泉水无关。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此诗亦刻在贪泉碑上。(3)又称石门关。在四川省高县城南梁河乡。古道两旁巨石嵯峨,平地拔起,状若一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相传为汉武帝使唐蒙所凿。唐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南溪,遂闭;后韦皋遣幕僚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道复通,名南道。巨石南侧有清刘岳昭草书“勒愧燕然”四大字和题跋。途经石门的墨客骚人咏怀题刻颇多。(4)在台湾省台北县富贵角以东约3千米、石门村东北。因石门海蚀洞得名。其地海边由火山集块岩构成的岩岸,有被海水侵蚀形成的天然石门,因地盘缓徐上升,高出海平面10米以上,是台湾北部海岸著名游览点。(4)集镇名。(1)在安徽省歙县南部。石门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590。因村外河边有一对巨石对峙如门,故名。产茶叶、冬笋、春笋、笋干、箬叶、山苍子等。有油脂加工、造纸、木材加工等厂。有公路北通王街公路。元末朱升曾隐居于此,朱元璋曾为其梅花初月楼题匾。(2)在安徽省岳西县中部。和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50。因村有一小河出口处,两岸高山对峙、峭壁如门,故名。产茶叶、木耳、板栗、天麻、茯苓等。有茶叶初制、综合加工等厂。有公路接霍岳公路。(3)在江西省金溪县城西南部。石门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440。因原村有围墙,四门皆为石门,故名。有砖瓦、农具、陶器、粮食加工等厂。特产柑橘。公路东接206、316国道。(4)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北部。属域城镇。人口 1100。为原石门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初立村,因村旁有山形似门,故名石门峪,简称石门。石臼河流经镇内。主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特产椿芽。有机械厂、电极合金厂、石料加工厂、煤矿、建筑安装公司等。博章公路纵贯乡境。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博山县夹山办理处旧址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淄川县委镇门峪办事处旧址。古迹有齐长城遗址、齐鲁会盟遗址。(5)在山东省临沭县南部。石门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950。明初王氏徙此立村卜居,因建村于河畔,河两岸有两块巨石,陡峭对峙,形成两扇门,故名石门。产花生、甘薯等。有复合板材、石英、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等厂。是鲁南重镇之一。莒阿、观石公路经此。据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北宋时石门已置镇。清《郯城县志》载,“石门夜雨”为“郯城八景”之一。据传,村西原有三圣堂,村南有二郎庙,均已废。(6)又称石门镇。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部、白鹿原西南麓。属汤峪镇。人口 2850。以村南石门关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为白鹿县治,次年改宁民县,贞观三年(629年)省。后置石门镇。以传统刺绣闻名。有公路通西汤公路。唐昭宗李晔曾逃难住此圣寿寺。 (5)村名。(1)在海南省定安县西部。属富文乡。人口 1050。明成化元年(1465年)林姓始从琼山县北通村迁此定居,村址北依金鸡岭,东南有龙州河环绕而过,地势险要,始称长林石屋。又因“石地坚固,独一门户,故又改为石门村”。主产稻、甘薯、甘蔗、花生。造林主要以小叶桉、木麻黄为主。有公路通九所圩。 (2)在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驻地石门村。其西南有石门,两山夹峙,成一天险。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兵船侵扰台湾,这一带房舍被焚毁,牡丹番社居民曾奋起抗击日军。


猜你喜欢

  • 库山

    又名嶂山。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日月山一带。一说即今青海天峻县南库库诺尔岭。《资治通鉴》:唐贞观九年(635),“任城王道宗败吐谷浑于库山,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古山名。又称嶂山。即今青海

  • 皋落城

    春秋时赤狄别种东山皋落氏聚居地。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八里皋落镇。《左传》: 闵公二年 (前660),“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即此。春秋赤狄东山皋落氏都城。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皋落。《左传》闵公二

  • 无慈城

    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寰宇记》卷120黔江县:“唐武德元年再置,移就无慈城。”《清一统志·酉阳州》:石城废县,“《元统志》:县昔为蛮洞侵扰, 移治老鹰寨”。清光绪《黔江县志》卷1:故无慈城

  • 神武军

    ①唐调露二年 (680) 改大武军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三里马邑村。天授二年 (691) 改为平狄军。②一作天威军。唐天宝八载 (749) 改振武军置,属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今青海湟源县

  • 思浪州

    北宋改思浪羁縻州置,属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越南高平省下琅附近。明分置上、下思朗州。

  • 浛光县

    北宋开宝五年 (972) 以浛洭县改名,属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镇。六年 (973)改属英州。元省人英德州。古县名。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以浛洭县改名,治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北浛洸,属连州。六

  • 方桥市

    即今浙江余姚市西北老方桥镇。清光绪《余姚县志》卷1《市肆》:方桥市在“开原乡。治西北二十里”。

  • 狮滩桥镇

    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北狮滩镇。清光绪《合州志》 卷4: 狮滩桥 “距城六十里”。

  • 东六宫

    在北京故宫东侧,包括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代曾予重修。景仁宫,明称长宁宫,清康熙皇帝生于此。东西配殿曾为光绪皇帝珍妃的寝宫。承乾宫,明称永宁宫

  • 玉城镇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玉城县为镇,属虢略县。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