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窟寺

石窟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魏书·释老志》:“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饰奇伟,冠于一世。”后代屡有修护。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②或称伊阙石窟寺、南石窟寺(以别于武州山之石窟寺)。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北魏宣武帝及孝明帝时开凿。《魏书·释老志》:“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 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魏书·肃宗纪》:熙平二年(517),“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

③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洛水北,大力山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此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五窟、二百五十六龛、七千七百四十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资治通鉴》唐武德元年(618)正月《考异》引《蒲山公传》:“(王)世充与(李)密战于石窟寺东,密军退败”,即此。


猜你喜欢

  • 经城县

    隋开皇六年 (586) 改武强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里经镇。大业初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废入宗城县。《资治通鉴》: 唐兴元元年 (784),朱滔 “遣马实攻宗城

  • 尖崖山

    在今湖南会同县西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2会同县:尖崖山“尖峰如削”。《清一统志·靖州》 作“尖峰山”。

  • 寿安宫

    北魏平城宫殿。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宗纪》:和平元年(460)“夏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殿”。即此。

  • 永和市

    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六十里永和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9载:浏阳县东有“永和市”。市镇名。在台湾省台北县中部、台北盆地南部、新店溪南。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约22.8万。市公所驻店街里。1958年由

  • 二十四桥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门外。《方舆胜览》卷44扬州: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可得而考”。宋沈括《补笔谈》犹载二十四桥之名。或谓二十

  • 小花岭

    在今湖北京山县北三十九里。原名小焕岭。又名唤岭。1940年中国共产党豫鄂边区党政军机关迁此,改名小花岭,意为革命之花。后在此建立新四军第五师。

  • 安府

    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衙仪县(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宜春)。辖境相当今越南义静省大部分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 彭河

    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32峄县: 彭河在 “县东南五十里。一名中心沟。源出县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下之玉华泉,东合众流,又东会氶水,注于泇河。土人谓之运铁河。王应麐曰: 彭城北至氶,有铁官,其

  • 赤岭

    ①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北百里,北通石台孔道。古陵阳南下黟、歙,多取道于此。《舆地纪胜》卷20徽州:赤岭“在祁门北百二十里。《祥符经》云,昔人于岭下溪为梁取鱼,鱼不得下,遂飞越岭,人复于岭上设网。鱼化为石,

  • 鸡林国

    即新罗。在今朝鲜境。东汉时,新罗之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鸡林为国号。《旧唐书·新罗国传》:龙朔三年(663),“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