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渎堰
即石窦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抚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又称石窦堰(《魏书·地形志》)。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东汉建安中曹操建邺都,引漳水入城,经宫中分为南北两股,出城合为石渎堰。《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抚军将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即石窦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今河北邢台市),抚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又称石窦堰(《魏书·地形志》)。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东汉建安中曹操建邺都,引漳水入城,经宫中分为南北两股,出城合为石渎堰。《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大诛胡羯,后赵公侯卿校出奔襄国,抚军将军“张贺度据石渎”,即此。
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岷江上。《清一统志·眉州》:玉津“在州东四里。宋陆游有诗”。
在今四川冕宁县北大盐井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大盐井土百户。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移大产巡司于此,改名白堠巡司。在今广东省大埔县东南百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移大产巡检司治此,改名白堠巡检司。
一名雾露山。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四十里。《清一统志·光州一》: 雩娄山 “大灌水出焉,俗讹为雾露山”。
唐武德四年 (621) 分铜陵县置,属勤州。治所在今广东云浮市西南富林镇。次年属春州。后废。开元十八年 (730) 复置,为勤州治,天宝初为云浮郡治,乾元初复为勤州治。后州治移至铜陵县,富林县属勤州。
一名禹祈山。又名禹迹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山支脉。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禹期山在太湖中。旧说禹导吴江,以泄具区,会诸侯于此。”
在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北长江岸。清嘉庆 《纳溪县志》 卷2: 锦江渡 “在县北大江一里许。其水上通戎城,下达泸、渝,行入辐辏,日无停泊。锦江晚渡为县八景之一”。
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六十里页山下。《清一统志·商州》:石青洞“亦名青绿洞。旧产石青。明时尝采办为民害,景泰间,知县陈炎奏止之”。
在今河南洛阳汉魏故城东。《资治通鉴》:西晋太安二年(303)九月,“丁亥,帝幸偃师;辛卯,舍于豆田”。胡三省注:“据《晋书·五行志》:洛阳城东有豆田壁。”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东。《资治通鉴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69大昌县: 金头山在 “县 (旧治大昌镇)东北四十里。山势高耸,冬月积雪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