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镇
清置,属新安县。即今河南新安县北三十里石寺镇。
在河南省新安县中部。面积68.8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寺,人口600。因境内石寺村得名。石寺村又因村南有一石佛洞而名。1954年设石寺乡,1959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豆类等。有煤矿、铝矿和面粉、机械、陶粒等厂。有运矿石的铁路专用线南接陇海铁路,公路南接310国道。
清置,属新安县。即今河南新安县北三十里石寺镇。
在河南省新安县中部。面积68.8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寺,人口600。因境内石寺村得名。石寺村又因村南有一石佛洞而名。1954年设石寺乡,1959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豆类等。有煤矿、铝矿和面粉、机械、陶粒等厂。有运矿石的铁路专用线南接陇海铁路,公路南接310国道。
即今河北滦南县西北二十五里扒齿港镇。清光绪《滦州志》卷8:扒齿港在“城西南七十里”。在河北省滦南县西北部。面积98.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扒齿港,人口 1240。原以小青龙河支流蜿蜒村
亦作常芳县。北周建德元年 (572) 改三川县置,属恒香郡。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达拉乡加阿卡古城址。《寰宇记》 卷155叠州常芬县: “取其地多甘松芳草为名。” 隋属同昌郡。唐神龙元年(705) 移
即今山东即墨市东北店集镇。1949年山东革命根据地所置即东县曾迁治于此。
即邪罗斯川。今新疆北境之额尔齐斯河。
明置,属三万卫。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青阳堡。《方舆纪要》 卷37三万卫: 清阳堡在 “卫北二十里”。
在今广东仁化县东北扶溪镇东之厚塘村。《方舆纪要》 卷102仁化县 “高冈堡” 条: “盘石营在县东五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厚塘营。” 《清一统志·韶州府》: 厚塘营 “在仁化县东四十里”。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兴国路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兴县)。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洪武九年(1376)降为兴国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
清乾隆十九年 (1754) 所设大青山前十一卡伦之一。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之铁面苦菊。光绪 《归绥识略》: 特门库珠卡伦 “在归化城西一百四十里,东距黑鲁库四十里。案当在萨拉齐厅东百二十里多尔济之北”
在今广东信宜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4信宜县: 雷公岭 “在县东北百里。山空洞,雷鸣则涧谷响应”。
即唐兀。元时蒙古人对党项族及其所建西夏政权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