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面山

白面山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岩拱此,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

②在今湖北嘉鱼县南。《宋史·韩世忠传》:刘忠叛,“有众数万, 据白面山, 营栅相望”。即此。《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

③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卷66鄂州:白面山“在通城西南十五里。山多白石,故名”。《清一统志·武昌府一》:白面山“山多白石。南唐保大中尝徙县治于山下。宋平江南,复还旧治”。

④一名白虎山。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罗阳县“青山”条:“《志》云:县西北有白面山,隆庆五年,土酋黄金彪作乱,官兵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箐中。既而食尽,乃就缚处。”

⑤一名挂榜山。在今广西象州县南七里。《舆地纪胜》卷105象州:白面山“顺流取城五里,近南山寺。石壁屹立,横截大江,江水为之折而西去。山多白石,故名”。


古山名。(1)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蕲阳民刘忠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讨平之,即此。(2)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北。明隆庆五年(1571年),土酋黄金彪叛,官军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菁中,即此。


猜你喜欢

  • 十二回山

    在今河南沁阳市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49怀庆府河内县:十二回山“山麓旋绕,凡十二回”。

  • 祁山堡

    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水经·漾水注》:“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清一统志·秦州》:祁山堡“在礼县东四十里。上有武侯祠”。村

  • 积水潭

    即今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积水潭、西海一带。《元史·河渠志》: “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元筑大都城,为解决都城漕粮而凿通会河,使运粮由南方直达积水

  • 哈姜盐池设治局

    1941年由乌吉哈姜盐池一带原布久 (红柯)、多仓、俄仓、白沙、哈秀、朵托、干巴、阿拉麻等部落辖地改置,驻哈姜 (今青海玛多县西北哈姜)。1948年裁撤 (省府设置,未经中央政府核准)。1941年由哈

  • 阎家堡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南阎家村。《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 “阎家堡在 (宣府) 卫西南四十五里,亦戍守处。”

  • 石渠县

    清宣统元年(1909)于德尔格忒宣慰司极北地区置,属登科府。治所在色许(今四川石渠县)。以境内最大的喇嘛寺色须寺的谐音得名。“石渠”,藏语意为“所巴下色登部落的后代”。色须寺为其后人所建。1913年属

  • 石鼓书院

    原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山。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唐元和间李宽读书于此。北宋至道间李士真就遗址重建。景祐间仁宗赐名“石鼓”,并拨置学田,权作州学。其后废置无常,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现辟为公园。

  • 交脚汛

    清乾隆时置,在今四川昭觉县南五里。有把总驻守。咸丰元年(1851)城毁,后移今昭觉县。《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宣统元年(1909)征凉山,“官军进驻交脚”。即此。二年(1910)改为昭觉县。

  • 观峡山

    亦作观亭山、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水经·溱水注》:“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 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岩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元和志》卷34

  • 三堆戍

    即今山西静乐县城。西晋末置三堆县治此。《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553)帝讨山胡,“因巡三堆戍,大狩而归”。《元志和》卷14静乐县:“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