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雉山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平定州》: 白雉山“周二十四里, 旧有晋王庙。《风土记》: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因名”。
②一名白紵山。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12武昌县:白雉山“山高一百二十五丈。其山有芙蓉峰,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南出铜矿, 自晋、宋、梁、陈以来,置炉烹炼”。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平定州》: 白雉山“周二十四里, 旧有晋王庙。《风土记》: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因名”。
②一名白紵山。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12武昌县:白雉山“山高一百二十五丈。其山有芙蓉峰,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南出铜矿, 自晋、宋、梁、陈以来,置炉烹炼”。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北马武溪。《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马武窟溪”等“并在州东南,入于海”。
1946年4月改奉化县置,治所即今浙江奉化市。旋复名奉化县。
即岭南。唐代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唐萧昕 《送桂州刺史序》 云: “居五岭之表,控两越之郊。” 《新五代史·刘隐世家》:唐末 “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
即朗卜切喀巴普山。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20载:“西番 (藏)语: 朗沁谓象,喀巴布,水口也。雪山涧水下流,如出象口,故名。”
明正统二年 (1437) 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甘肃靖远县。弘治九年 (1496) 改属固原镇。清初改名靖远卫。明正统二年(1437年)置,治今甘肃省靖远县。属陕西都司。清顺治初改名靖远卫,雍正二年
北宋建,在今安徽灵璧县灵城镇西凤凰山下,汴堤北岸。苏轼有《张氏园亭记》。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史记·晋世家》:“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正义》 引《括地志》:“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 云尧筑也。徐才 《宗国都城记》 云: ‘……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
即今广东曲江县南大坑口镇。粤汉铁路经此。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英德县北有大坑口汛。
即乌思藏四如。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全境建置名。吐蕃在境内原十余小邦故地统一设置了军政区域称为如(意为翼、部),共四个,约当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地区。
清康熙五十年(1711)设,属蒙古土谢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彦温都尔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