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水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城县置,属沁州。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韩州。九年(626)废。
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城县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南阳城。属潞州。大业初省入铜鞮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属韩州。六年(一作九年)并入铜鞮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城县置,属沁州。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韩州。九年(626)废。
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城县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南阳城。属潞州。大业初省入铜鞮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属韩州。六年(一作九年)并入铜鞮县。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甘洛或汉源、石棉等县境。北宋以后废。
又名浏阳口。在今湖南长沙市北湘水东岸。《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径刘口戍西,北对浏水。” 《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楚王马殷“命在城都指挥使秦彦晖将水军三万浮江而下,水军指挥使黄璠
西周时封国。在今山东东平县东鄣城集。《春秋》: 庄公三十年 (前664),“齐人降鄣”。杜注:“东平无盐县东北有鄣城。”古国名。春秋小国,姜姓。后灭于齐。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北障城。《春秋》庄公三十年(
在今浙江慈溪市南龙南乡。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引 《旧经》 云: “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执烛夹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烛溪。” 南宋时湖周一百五十里,明时减至周二十余里。《方舆纪要》 卷92余姚县:
①古“九州”之一。《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约当今山西、河北一带。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
亦名殑伽河。即今印度东北之恒河。《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 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毗黎河”。《大唐西域记》 卷8: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
又作帖坚古、铁坚古。在今蒙古国阿尔泰山与杭爱之间扎布河流域。《元史·武宗纪》: 大德五年 (1301) 八月,“与海都战于迭怯里古之地,海都军溃”。古山名。又作铁坚古山。在今蒙古国扎布河附近。《元史·
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资治通鉴》:五代梁贞明四年(918),“贺瓌、谢彦章将梁兵屯濮州北行台村”,即此。在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北。五代梁贞明四年(918年),晋王军于麻城渡,梁将贺环等屯濮州北行台村,相持
在今河北南宫市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14南宫县: 黄路河,“ 《志》 云: 上流自清河县城北流入境,疑即故清河矣。今湮废。其地斥卤,潦水数集”。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南。《方舆纪要》卷51裕州方城县:“大乘山在州东南。《裕州图经》云‘大乘峙前,方城镇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