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渠

灵渠

亦作澪渠、零渠。又名秦凿渠。或作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东接湘江,西接漓江,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长六十八里。工程主要分南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历代屡有改建。唐有十八座,宋增至三十六座,清则有三十二座。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是秦汉以来,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


又称零渠、秦凿渠、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命史禄凿渠运粮,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33千米。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三零渠,唐以后称灵渠。包括铧嘴、南渠、北渠等工程。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唐筑十八斗门,宋改三十六斗门,清为三十二斗门,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兼利灌溉。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进行整修,沿岸新修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2万亩,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青山碧水,周围修建有四贤祠、三将军墓、灵湖水库等。

灵  渠


猜你喜欢

  • 功德寺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西。创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初名大承天护圣寺。明宣德二年(1427)重修后,改名功德寺。

  • 寿昌军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改武昌军置,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寿昌府。

  • 思岳池

    在今四川岳池县东北四十里顾县镇。《旧唐书·地理志》 岳池县: “初治思岳池,开元二十年移治今所。”

  • 楚台 (臺) 山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78归州: 楚台山 “在州城中,旧说楚襄王建台于此。今为长宁千户所治”。

  • ①商、周时方国。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殷末,参加周武王伐纣战争。《尚书·牧誓》: “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 一说 “微” 通 “眉”,在今四川眉山县。②春秋

  • 文石津

    古黄河津渡。在今河南延津县北胙城东北。《晋书·石勒载记》:“勒出成皋关,围陈留太守王讚于仓垣,为讚所败,即屯文石津。”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古黄河上,为魏晋南北朝时黄河重要津渡。《资治通鉴》:西晋永嘉四年

  • 龙江铺

    即今广东惠来县西南隆江镇。清雍正《惠来县志》卷2:龙江市“在龙江铺前,水陆辐辏,为邑巨镇”。

  • 胶济铁路

    又称青济铁路。清光绪二十五至三十年(1899—1904) 由德国修筑,自今山东青岛至济南。全长394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日本占据,后收归国有。在山东省境内。东起胶州湾畔的青岛市,经潍坊、淄博至

  • 绥戎城

    唐置,属鄯城县。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湟水南岸。《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鄯城县: 临蕃城 “又西六十里有白水军、绥戎城”。后没入吐蕃。

  • 三龙县

    北周天和四年(569)置,属岐山郡。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南。隋开皇十六年移于岐山南十里(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改名岐山县。古县名。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析鹑觚县南界置,治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属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