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县

温县

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 (今上苑村北)。《左传》: 昭公三年 (前539),晋赵子文曰: “温,吾县也”,即此。西汉属河内郡。东魏改属武德郡,天平中徙治今温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十三年 (617) 徙治李城 (今温县)。唐属孟州,武德四年 (621) 改为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明属怀庆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属焦作市。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42.1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周畿内温国。春秋晋置温县,治今温县城西南。因温国为名。一说以境内温泉得名。《春秋》隐公三年(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即此。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怀州。大业十三年(617年)移治李城(即今温县县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属怀州。显庆二年(657年)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年)属孟州。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废入沁阳县,1961年复置。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部高、南北低。黄河、沁河分别流经南部和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特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有机械、化肥、纺织、造纸设备等厂。温济地方铁路和新孟、温沁公路经此。古迹有慈胜寺(大吴庙)、司马懿故里及其祖茔“三陵墓”、汉代烘范窑遗址、梁所遗址、东周盟誓遗址等。陈家沟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


猜你喜欢

  • 汳水

    故道自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分狼汤渠水东流,至今商丘市北,下接获水。《水经·汳水》:“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自晋以后被认为是汴河的下流。“汳”名遂废弃不用,通称汴河或汴渠。古水名。

  • 佛思亨站

    一作白杨木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木兰县东五站乡。后废。

  • 武仙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象州。治所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二十里旧县村。明宣德六年(1431) 改为武宣县,移治今武宣县。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桂林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南旧县。属

  • 辽海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牛家庄(今辽宁昌图县西)。二十六年(1393)移治三万卫城(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清初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牛家庄(今辽宁海城市西北牛

  • 谷口县

    秦置,属内史。治所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里北屯乡附近。西汉属左冯翊。东汉废。《元和志》卷1醴泉县:“本汉谷口县地……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古县名。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置,治今陕西省礼

  • 摽山

    在今山东济南城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31历城县 “石固寨山” 条下: 摽山 “童无树木,有双峰耸出立如摽,因名”。

  • 邛来山

    亦作邛崃山。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分界之大相公岭。《汉书·地理志》 严道县:“邛来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山“在县西五十里。本名邛笮山,故笮人之界也。山岩峭峻, 出竹高节

  • 洮赉河

    即今甘肃西部之陶勒河、北大河。有二源、皆出祁连山: 西源名洮赉河,东源名洪水河,东北流至酒泉市东北合流,又会清水河,东北出长城,经金塔县北流,与黑河合而入于居延海。《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 “洮赉河

  • 尚庄遗址

    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四十四里尚庄村东侧。1975年秋至1976年春发掘,出土文物有骨针、蚌器、石器、陶器等四千五百余件。其中灰陶鬶、红陶鼎、彩陶壶为珍贵的典型文物,分属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 ①西周封国。姜姓。在今山东莒南县东北。春秋初为莒国所灭。《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夏五月,莒人入向”。即此。②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孔圣,作都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