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阴水
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市北。《水经·汾水注》: 洛阴水 “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方舆纪要》 卷40太原府: 洛阴水在 “府北三十里。源出忻州南界,南流经废洛阴城,有真谷水流合焉,又南会石桥河,注于汾水”。
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市北。《水经·汾水注》: 洛阴水 “出新兴郡,西流径洛阴城北,又西径盂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方舆纪要》 卷40太原府: 洛阴水在 “府北三十里。源出忻州南界,南流经废洛阴城,有真谷水流合焉,又南会石桥河,注于汾水”。
又名阿兰。汉西域国名。在康居西北,即今中亚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史记·大宛列传》:安息 “北有奄蔡”。《汉书·西域传》: “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者十余万人。与康居同俗。临大泽,无崖,盖北
即今黑龙江林口县西北刁翎镇。1946年东北革命根据地在此置刁翎县。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北部。面积673.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刁翎村,人口2810。清末为依兰府刁翎区,1927年改第五区,
即今四川乐至县东南回澜镇。清道光 《乐至县志》 卷5: 倒流镇 “距城五十里”。光绪 《乐至县志》 卷2: 咸丰十年 (1860),“八月,张逆 (指白莲教首领张子总) 窜县南倒流镇,知我有备,乃绕过
战国时蜀国都城。在今四川成都市, 与广都、新都号为三都。成都之得名,据《太平御览》卷166引《史记》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另据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卷6: “郋,汝南 (郡) 邵陵 (县) 里。从邑自声。读若奚。” 著名文字学家许慎为召陵人,曾居此。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汉属召陵县。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曾居于此
明置,属榆林卫。即今陕西吴旗县北旧城子。《方舆纪要》卷61“永济堡”条下:把都河堡“在永济堡东四十里,亦名毕家梁”。
即唐长安之大明宫。在今陕西西安市北二里龙首原上。龙朔二年 (662) 兴建,取殿后蓬莱池为名。后改名大明宫。咸亨元年 (670) 改为含元宫,武后长安元年 (701) 复改大明宫。杜甫有 《忆昔献赋蓬
①在今山西忻州市西。《方舆纪要》卷40忻州:九原山“在州城西。汉末以此名县。今州城跨冈上,三面俱临平畴。亦曰九龙冈”。②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春秋晋诸大夫葬此。《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手九原。
即戛洒。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清咸丰九年 (1859) 李文学领导彝族起义,曾攻占此地。在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清咸丰九年(1859年),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起义曾进据此地。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建,即今新疆塔城市。光绪十四年 (1888) 于此置塔尔巴哈台直隶厅。1913年改为塔城县。1984年改设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