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市

洛阳市

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洛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河南洛阳市。


简称洛。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面积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544平方千米)。人口633.8万(市辖区148.9万)。辖涧西、老城、西工、吉利、瀍河回族、洛龙6区和孟津、新安、嵩县、汝阳、栾川、伊川、宜阳、洛宁8县,代管偃师市。市人民政府驻西工区。周初,周公(旦)营洛邑,建王城(今洛阳市城区王城公园一带)、成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二城。平王东迁王城,以为都城。敬王迁都成周。战国始称洛阳,因在洛河之北,故名。《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历史上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梁、五代唐等先后建都于此,号称“九朝古都”。秦置洛阳县(治今洛阳城区东北白马寺东),属三川郡。西汉改��阳县,属河南郡。东汉建都于此,改为河南尹。三国魏复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东魏初改置洛州。隋大业元年(605年)在汉魏洛阳故城西建城,炀帝迁都于此,称东京。并置豫州,后改称河南郡,同时移洛阳县治于此。唐初为洛州,显庆二年(657年)建东都,武则天改称“神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742年)定为东京。五代梁和唐、晋亦曾都此。五代梁、晋、汉、周和北宋称为西京河南府。金兴定元年(1217年)称中京金昌府,正大初重建洛阳城,即今洛阳市老城区。元为河南府路。明、清为河南府。1913年设豫西道,1914年改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洛阳县撤销并入。1958年由洛阳专区代管,1964年再归省辖。1971年洛阳地区孟津县划入,1976年孟津县复归洛阳地区。1983年洛阳地区的新安、偃师、孟津三县划入。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将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六县划入。1993年偃师县改市。地处伏牛山、熊耳山和豫西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洛河、伊河流向东北,北汝河流向东南。南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豆类、棉花、烟叶、油料作物为主。以产牡丹著名,有“牡丹花城”之美称。矿产有钼、铝土、钨、硫黄、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等。工业有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造纸、农机修配、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和采矿等。传统工艺品有唐三彩、宫灯和仿古铜制品。陇海、焦柳铁路在市区交会,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穿南北,洛界、洛常、洛卢等公路以洛阳为起点伸向四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周公庙、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故城、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其中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祁连戍

    唐置,属甘州福禄县。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福禄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唐置,在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属肃州。

  • 称多县

    1938年析玉树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周均 (今青海称多县)。以称多部落为名。在青海省北部、巴颜喀拉山南麓与通天河北岸之间,东南邻四川省。属玉树藏族自治州。面积1.38万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4镇

  • 合江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改安乐戍置,属东江阳郡。治所即今四川合江县。《舆地纪胜》卷153泸州引《元和志》:“以江在县侧合流为名。”隋开皇初属泸州,大业初属泸川郡。唐属泸州,移治今合江县西北白沙镇。元和十

  • 青山汛

    ①清置,属兴仁县。即今贵州普安县南青山镇。有把总驻防。②即今江苏仪征市西青山镇。南濒大江,西连六合县。清时有守备驻此。

  • 北高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北四十里。海拔1803米。《方舆纪要》卷18龙门所:北高山“峻拔,经夏冰雪常存”。

  • 珍富县

    即洛富县。在今广西宜州市南洛富村。珍为洛之讹。

  • 市头墟

    在今广东番禺市北市头村。民国《番禺县续志》卷5:墟市有“市头墟”。

  • 四如

    即乌思藏四如。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全境建置名。吐蕃在境内原十余小邦故地统一设置了军政区域称为如(意为翼、部),共四个,约当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地区。

  • 阿至店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7邓川州:阿至店在“州(今邓川镇)东八十里,接北胜、宾川州界”。

  • 蚌湖墟

    即今广东广州市北郊蚌湖镇。明万历 《广东通志》 卷16: 番禺县有 “蚌湖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