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县
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博生 (原宁都)、宜黄、广昌三县析置,驻麻田 (今江西宁都县北麻田)。后迁东山坝小源 (今江西宁都县北小源)。1934年11月废。
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由博生县北部析置,治麻田(今江西宁都县西北),后迁东山坝小源(今江西宁都县东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撤销。
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博生 (原宁都)、宜黄、广昌三县析置,驻麻田 (今江西宁都县北麻田)。后迁东山坝小源 (今江西宁都县北小源)。1934年11月废。
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由博生县北部析置,治麻田(今江西宁都县西北),后迁东山坝小源(今江西宁都县东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撤销。
①唐、五代方镇。唐乾符五年(878)置,治所在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中和二年(882)移治代州(今山西代县),改名雁门节度使。五代唐于云州复置大同节度使。后地入契丹。②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八十里。明于此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博南山。《方舆纪要》卷118永平县:丁当丁山关“山路峻险,置哨守于此”。
在今辽宁盖州市东南。《方舆纪要》卷37盖州卫:灶突山“在卫东南十五里。群山环绕,中有孤峰特起,若灶突然”。
即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清顺治六年 (1649) 置,原驻地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境沙日召苏木。民国间属绥远省,1939年迁今治锡尼镇。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北部、黄河南
即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清光绪 《蓬州志》: 河舒场 “在清溪之东北,距周口二十五里。旧场在北一里许龙凤坝,曰龙凤场。河舒场者,旧为河猪市。康熙中于此建河舒佛寺,乾隆四十二年徙场就之”。
在今江苏宝应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3宝应县: 章思荡在 “县东南四十里。西接城子河,南通广洋湖。《志》 云,城子河在县东南十八里,其西北接望直港,南通章思荡”。
又作勃海。位于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间。先秦古籍中已见于记载,如 《战国策· 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即是。《史
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寰宇记》 卷144随州光化县: “楚子城在县 (故治在今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 北十八里。《左传》: 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因筑此城以逼随,故号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元朔元年 (前128),封菑川王子黑为剧魁侯国于此。东汉省。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封甾川懿王子黑为剧魁夷侯,分甾川国置,治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北
1928年由龙溪县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华崶(今福建华安县治华崶镇)。据1982年版《华安县地名录》:“以龙溪县华崶镇建县时,拟将安溪县宗信、龙涓等地并入,故取华崶、安溪的首字为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