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汭水

汭水

①在今山西蒲县南。《尚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水经·河水注》:“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径历山下。……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

②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清一统志·广信府一》:汭水“在铅山县西三十里石城、层冰二洞间,有二小溪合流五里与桐木水会,入上饶江。故入江处谓之汭口”。旁有汭口镇。

③为泾水支流。源出今甘肃华亭县西南陇山,东流经崇信县北,至泾川县入泾水。《周礼·职方》 雍州:“其川泾、汭。”《汉书·地理志》 右扶风汧县:“汭水出西北,东入泾。”《清一统志·平凉府一》:汭水,“按自汉以来,皆言汭水出��县。《隋志》、《元和志》皆云汭水自华亭流泾良原,至宜禄入泾,即今之盘口河。自明宏治中,王凝始以阁川水为汭水,诸志皆从之,与古说异”。


古水名。汭,又作芮,又名宜禄川。即今甘肃省华亭、崇信和陕西省泾川、长武等县南泾河支流黑河。《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县(今陕西陇县南):“芮水出西北,东入泾。”《元和郡县志》良原县(今甘肃灵台西北梁原):“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今县)流入。”“自明人始移其名于阁川”(《大清一统志》)。《资治通鉴》:唐武德元年(618年),“陇州刺史陕人常达击薛仁杲于宜禄川”,即此。


猜你喜欢

  • 悉利砦

    北宋筑,在今陕西横山县东 《宋史·太宗纪》 : 雍熙二年 (985),“夏州行营破西蕃息利族”。《方舆纪要》 卷57: 悉利砦 “在废银州北。宋雍熙二年,王侁等讨李继迁,出银州北,破悉利诸砦,入独论川

  • 江淮胜概楼

    在今江苏邗江县南瓜洲镇。明正统中周忱建。

  • 笃洼

    亦作都洼。即今新疆皮山县东南杜瓦镇。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 皮山县 “杜瓦,即笃洼,城东南三百里”。

  •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 (561) 改绥化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十里古城村。隋大业九年 (613) 移治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三十五里解州。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解县,另置虞乡县于今永济市东三

  • 千秋港镇

    即今江苏射阳县北千秋乡。旧属阜宁县,初名下尖头港。1919年华成垦殖公司总部迁此,取“立业千秋”之义改今名。

  • 宋寿郡

    南朝宋置,属交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久隆镇。南朝梁武帝于郡置安州。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宋置,治宋寿县(今广西钦州市东北钦江西北岸)。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一带。隋开皇中

  • 榕山城

    南宋嘉熙三年 (1239) 为抗蒙元筑。在今四川合江县东南榕山上。《宋史·地理志》 泸州:“嘉熙三年筑合江之榕山。”

  • 南靖县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改南胜县为南靖县,属漳州路。治所即今福建南靖县东北靖城。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 移治大帽山麓,南去旧治二里许。万历二十三年 (1595) 还旧治。1938年移治山城镇

  • 昆山

    即坤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五十八里,东平湖西岸。山上有马跑泉。古山名。即今昆仑山。《史记·赵世家》:“昆(崑)山之玉不出。”

  • 岐山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置,属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南。《寰宇记》卷30岐山县:“在岐山之阳,因山为名。”大业初属扶风郡。九年(613)移治今岐山县东北八里。唐初属岐州。武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