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场
①五代吴乾贞三年(929)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改置永安县。
②五代南唐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三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改置建宁县。
③旧名草鞋街。即今四川安县东北永安镇。清嘉庆《安县志》卷11:草鞋街“又名永兴(安)场,城北十五里”。
(1)五代唐升永安镇置,即今福建省建宁县西里心。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升为建宁县,移治今建宁县。 (2)五代吴乾贞年间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省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为县。
①五代吴乾贞三年(929)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改置永安县。
②五代南唐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三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改置建宁县。
③旧名草鞋街。即今四川安县东北永安镇。清嘉庆《安县志》卷11:草鞋街“又名永兴(安)场,城北十五里”。
(1)五代唐升永安镇置,即今福建省建宁县西里心。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升为建宁县,移治今建宁县。 (2)五代吴乾贞年间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省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为县。
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三十里粟园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9滦州图: 西有粟园镇。
明代西藏地名。明代在乌思藏置都指挥使司,又在全境分封政教领袖五人为王分治辖地。永乐十一年 (1413) 封萨迦教派高僧为思达藏辅教王。《明史·西域三·辅教王》: “辅教王者,思达藏僧也。” 辅教王为明
在今贵州独山县西南。明曹学佺《名胜志》:“山麓斗绝,山顶平坦,有蛮民二百余家居之,造梯以登。半崖下流泉涌出, 四时不涸。”《清一统志·都匀府》 引《独山州志》:“境内仲家苗,依山以居。”
北宋置,属蒲城县。即今陕西蒲城县西南三十里荆姚镇。在陕西省蒲城县西南部。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荆姚街,人口 5370。唐建村,以荆、姚二姓得名。北宋至清均设镇,明代并设驿丞衙署。
一作鄁。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于邶,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三十里邶城村。《史记·周本纪》:“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注:“邶以封纣子武庚。”《诗经·邶鄘卫谱》:“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古国名。又作鄁。周武王封殷纣
余暨(今浙江萧山市)、余姚、余杭三县,古人习称三余。《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谓“三余”为余干(今江西余干县)、余姚、余杭。《方舆纪要》卷
唐开元前置羁縻州,属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北宋以后废。
即濛江。即今四川彭州市东北之濛阳河。《元和志》 卷31濛阳县: 弥濛水 “在县南二百五十步”。《方舆纪要》 卷67彭县: 濛江 “在县东。亦曰弥濛水。源出九陇山,至濛阳故县南,合于沱江”。
①又名纳江、纳溪水、清水河、定水、水东河、界首河。即今四川叙永、纳溪二县境之永宁河。《方舆纪要》卷73永宁宣抚司:永宁河“在司城西南,亦曰水东河、亦曰界首河。源出落郎连山涧中,盖司东南蛮境也。有三源北
西藏吐蕃王朝 (约629—842) 古地区名。或作云如。藏文史籍 《五部遗教》 及 《智者喜筵》载,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 (亦作藏如拉) 等四个军政区域,即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