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社县

榆社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韩州。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元和志》 卷13: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大业二年 (606) 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三年 (620) 为榆州治,六年 (623) 改属辽州。北宋熙宁七年 (1074) 废。元祐元年(1086) 复置。蒙古至元三年 (1266) 废,六年(1269) 复置榆社县。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属晋中市。面积1699平方千米。人口13.8万。辖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改武乡县为乡县,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乡县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社县注:“《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属韩州,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大业二年(606年)废榆社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治今址。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榆社县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榆社县属辽州。先天元年(712年)改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仪州改辽州,榆社属辽州。五代因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属辽州。金因之。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县治在今址。明、清因之。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1944年并为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榆社、武乡二县合并,属晋东南专区。1960年二县分治,恢复榆社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浊漳河、泉水河、云簇河、武源河、东河、南屯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特产阿胶。矿产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工业有煤炭、冶金、化工、制药、机械、建材、针织等。太焦铁路和208国道、太邢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响堂寺石窟、福祥寺、文峰塔、南村造像、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


猜你喜欢

  • 倭赤

    在今新疆乌什县。《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倭赤。

  • 万佛峡

    即榆林窟。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约一百四十里。即“榆林窟”。

  • 合肥县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里。《水经·施水注》:“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东汉为合肥侯国。三国魏复为合肥县,移治今合肥市西北。西晋属淮南郡,复还旧治。东晋改名汝阴县。隋开皇初复

  • 南汝原县

    北魏孝昌三年 (527) 置,属汝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后改为汝原县。古县名。北魏初置,治今河南省汝州市。属汝北郡。北齐先后为汝北郡、汝阴郡治。后改名汝原县。

  • 平豫县

    南朝梁置,为汝南、太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境。北魏以后废。

  • 楚山

    ①在今江西萍乡市北。《寰宇记》 卷109萍乡县: 楚山“在县北九十里,或云楚昭王曾经此”。②即望楚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南。③即商山。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商镇南一里。《水经· 丹水注》: 楚水 “源出上

  • 万兴砦

    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接陕西洵阳县界。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万兴砦“《光绪舆地记》:在城西北二百四十里,驻把总”。

  • 东江米巷

    在今北京市正阳门内之东,今名东郊民巷。明初名东江米巷,后讹为东交民巷。清后期辟为各国使馆区。

  • 振威军

    ①亦曰振武军。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元和志》 卷39鄯州: “振威军,州西三百里。开元中信安王祎置,管兵千人。”唐天宝八载 (749) 改为神武军。②唐天宝十三载 (754) 置

  • 修 (脩) 德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寻更名归德曰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