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洞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最东端。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梵音洞山在正东境,面大洋……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徒劈两岩如门洞然,深广百余丈。海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雷霆怒兴,听者悚栗”。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御书 “梵音洞” 悬洞额。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最东端。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梵音洞山在正东境,面大洋……此山名青鼓磊,至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三四十丈,徒劈两岩如门洞然,深广百余丈。海潮入洞激荡有声,如龙虎啸吼,雷霆怒兴,听者悚栗”。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御书 “梵音洞” 悬洞额。
在今山西和顺县西。 《方舆纪要》 卷43和顺县: 㟦山 “在县西八十里”。
即今广东平远县南之大柘河。《清一统志·嘉应州》:大柘水“在平远县东南。源出阳洞,东流经关上,合河头溪”。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新唐书·地理志》广州: 东莞县 “有黄岭山”。《清一统志·广州府》:黄岭山 “在东莞县南。唐十道志,岭南名山之一。《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县治朝山也。峰峦秀拔,状如卓笔,迤逦而西
①即汾。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战国策·楚策一》: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地,……北有汾泾之塞”。②即汾水旁的陉城。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史记·范睢传》: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南。《明一统志》卷88安南卫:乌鸣关“在卫城(今晴隆县)南二里山巅,下入深箐。洪武中置关,有戍兵”。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二十里。《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卷62望都县:伊祁山,“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祁水发源于此。
即今河北武邑县东南三十二里南石村乡。明嘉靖《冀州志》武邑县地理图:东南有石村集。
①在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大隐镇。《新定九域志》卷5:大隐山,“夏侯曾先《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四明东足,乃谢康乐炼药之所”。《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大隐山,“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
指辽五国部之一的越里吉,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被金人俘获,囚死于此。即“越里吉”。
即今广东丰顺县西南上八镇东滩下。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丰顺县图表: 县西有 “滩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