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梓潼郡

梓潼郡

①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217) 刘备置,属益州。治所梓潼县 (今四川梓潼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安县以东,绵阳、盐亭以北,剑阁以西,陕西宁强、四川青川以南地区。西晋属梁州,永嘉后移治涪县 (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与巴西侨郡同治,合称为巴西、梓潼郡。孝武时仍移郡治梓潼县。南朝宋复治涪县,属益州。西魏废帝二年 (553) 又移治梓潼故城,改为潼川郡。

②南朝梁天监六年 (507) 置,属巴州。治所在相如县 (今四川蓬安县西五里锦屏镇,一说在县西南三十里利溪镇)。辖境相当今四川蓬安县及营山县西部地。西魏废。

③北魏置,属东益州。治所在关城 (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平阳关)。后废。

④唐天宝元年 (742) 改梓州置,治所郪县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盐亭、中江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梓州。


(1)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析广汉郡置,治梓潼县(今属四川)。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广元、青川、剑阁、梓潼、江油、绵阳和陕西省宁强等市县地。西晋永嘉后与巴西郡同城而治,治涪县(今四川绵阳市东),合称巴西、梓潼二郡。隋开皇初废。(2)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治相如县(今四川蓬安县西陵江镇)。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蓬安县一带。西魏时废。(3)北魏置,治关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平阳关)。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部。后废。(4)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梓州置,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三台、盐亭、射洪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梓州。


猜你喜欢

  • 大笔架山

    俗称天桥山。在今辽宁锦州市天桥镇东南海域中。清康熙《锦州府志》卷1:大笔架山在“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状如笔架。潮退见天桥,广八丈,长四里。上有朝阳寺。多飓风,屋瓦辄飘去。今存空堵。康熙十三年,察哈喇

  • 奥里迷国

    又作咬里没。辽五国部之一。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西十八里敖来河畔古城。《辽史·营卫志下》: 奥里米国 “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以越里吉国人尚海等诉酋帅浑敞贪污,罢五

  • 子亭城

    又名紫亭城。在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载:“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即此。

  • 陇城

    ①即垂陇。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杜注:“垂陇,郑地。荥阳县东有陇城。”《水经·济水注》:“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京相璠曰,

  • 博山县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由益都、淄川、莱芜三县地析置,属青州府。治所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博山镇。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0年与淄川县合并为淄博市。古旧县名

  • 雒水

    ①即洛水。今河南洛河。②亦作洛水。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汉书·地理志》 雒县: “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雒水 “在县北。自章山内合五溪而出,至高境

  • 黑河宗

    即喀喇乌苏宗。治所在今西藏那曲县。见“那曲县”。

  • 石牌隘

    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7大田县:“石牌隘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德化。”

  • 商、周诸侯国。姒姓。《史记·夏本纪》:“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正义》引《括地志》:“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城也。周武王封禹后,号东楼公也。”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都缘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

  • 屯门

    清置汛,属大鹏营。在今香港九龙西北屯门。有把总驻防。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附近。一说在九龙屯门。唐置屯门镇于此。唐天宝三载(744年)吴令光作乱,广州都督刘巨麟于此讨平之。宋置营垒,称屯门寨。明洪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