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路
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南地区。重和元年 (1118) 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嘉陵江下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及四川省筠连县、合江县以北以西地区。重和元年(1118年)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南地区。重和元年 (1118) 改为潼川府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嘉陵江下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及四川省筠连县、合江县以北以西地区。重和元年(1118年)改为潼川府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在今新疆若羌县北阿尔干。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1婼羌县:阿拉竿驿,“阿拉竿, 回语水有汊也”。
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三国魏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为龙门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属河东郡。三国魏、晋属平阳郡。北魏属高凉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名龙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封武虎为梁邹侯(一说高帝五年封武虎为梁邹侯),元鼎五年 (前112) 改为梁邹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北四十里孙镇。一说即今邹平县。《晋书·乐安王鉴传》: “咸宁初
北宋置,属石照县。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渠江西岸涞滩镇。
五代时吴国置于长江口西沙,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响哃镇附近。南宋嘉定十五年 (1222)置天赐盐场于此。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为崇明州。古镇名。本通州滨海沙洲。五代吴置,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属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改潞县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黎城县北十里古县。建义元年(528)改属襄垣郡。北周属上党郡。隋开皇三年(583)属潞州。十八年(598)改黎城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十一
①古名熊岳山。在今辽宁盖州市西南滨海处。明 《辽东志》 卷1: 望海山在 “ (盖州卫) 城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7盖州卫: 望海山“在卫西南三十五里,登山可以望海”。②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
宋大观初建,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
①元至元十九年 (1282) 升桂阳县置,属江西行省广东道。治所即今广东连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东部及阳山县地。明洪武二年 (1369) 省入连州。②明洪武九年 (1376) 改桂阳府置,属衡州府
在今湖南湘潭市东。唐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称:师“去于湘之西,人又从之。负大木,砻密石,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