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萍铁路
由今湖南株洲市至江西萍乡市。全长83公里。为萍乡煤矿运煤而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动工,因受义和团影响,曾停工10月。二十九年 (1903) 修通萍乡至醴陵段。三十一年 (1905)全线竣工。1937年成为浙赣线的一段。
由今湖南株洲市至江西萍乡市。全长83公里。为萍乡煤矿运煤而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动工,因受义和团影响,曾停工10月。二十九年 (1903) 修通萍乡至醴陵段。三十一年 (1905)全线竣工。1937年成为浙赣线的一段。
①西魏大统元年(535)置,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六十里龙门山。关下即禹门渡。②北周置,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龙门山下。《元和志》卷12龙门县: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关下有禹门渡。③明隆庆中置,属龙安府
①北周置,属博陵郡。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水南岸。隋开皇初并入当夷县。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人县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容县东北六十里。大业初属永平郡。唐初属藤州,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欣道
唐置,为玄州羁縻州治所。侨治范阳县之鲁泊村 (今河北涿州市境内)。后废。唐贞观二十年(646年)置,治范阳县鲁泊村(今河北涿州市境)。属玄州。五代晋废。
唐武德八年(625)改恭州置,治所在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市境)。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市和鲁甸县地。天宝后地入南诏,徙置于今四川宜宾县安边西南七十里。唐末废。唐羁縻州。武德八年(625年)改恭州置,治朱提县
在北魏平城宫内,今山西大同市城北。《魏书· 太祖纪》 载: 天兴四年 (401)五月,“起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
北宋政和四年(1114)置,为兑州治。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南。宣和三年(1121)废。古县名。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东南。为兑州治。宣和三年(1121年)废为靖远寨。
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后汉书· 光武纪》: 建武二年 (26) 八月,“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续汉书 ·郡国志》 魏郡内黄县: “有羛阳聚。”(羛xì) 又作羛阳聚。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南。《后汉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部东南流入日本海之阿瓦库莫夫卡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外富金河“在瑚叶克河北, 出锡霍特山东麓,东入海”。
即今广东阳东县西北大八镇。清道光《阳江县志》 卷1有第八墟。
南朝梁筑,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梁书·曹景宗传》: 南齐建武五年 (498),“魏大将杨大眼对桥北岸立城,以通粮运,每牧人过岸伐刍藁,皆为大眼所略。景宗乃募勇敢士千余人,径渡大眼城南数里筑垒,亲自举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