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隈山
在今河南邓州市南七十里。《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秦人过析隈”。杜注: “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 《方舆纪要》 卷5邓州: “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
在今河南邓州市南七十里。《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秦人过析隈”。杜注: “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 《方舆纪要》 卷5邓州: “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
即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下迪乡。《清一统志·绛州》 “小河镇”条下:下迪镇“在县西二十里……明嘉靖中筑”。
亦名幽州。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史记·五帝本纪》: “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 《正义》: “幽州也。”
又作大穆降。即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化镇。原为高山族平埔人村社。郑成功治台时设新化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大目降汛,置千总驻守。嘉庆十二年(1807)称大目降街。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设新化街。
在今河南开封县西。《诗经·邶·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寰宇记》 卷1开封府俊仪县: 寒泉陂 “在县西十六里。……其水冬夏常冷,因曰寒泉”。
北宋置,属宣城县。即今安徽宣州市北七十里水阳镇。《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水阳镇,“南唐始曰水阳渡,受给圩户租米,后因为镇”。句溪北流至此,东受高淳诸湖分流之水,以此得名水阳江。清置巡司于此。在安徽省
在今江西泰和县南。《明一统志》卷56吉安府:天柱冈“在泰和县南二十里。屹若天柱,正当县治”。
北宋置, 属资阳县。 在今四川资阳市西五十里祥符镇南。
即今四川万县市东南龙驹镇。同治《万县志》卷8:龙驹坝“(距县)一百六十里”。清有外委千总驻防。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属神电卫。在今广东阳春市。后废。
即慧山泉。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白石坞下。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