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城县
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 置,属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北。天宝后废。
古县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置,治今河北省易县西北板城。属易州。天宝以后省。
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 置,属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北。天宝后废。
古县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置,治今河北省易县西北板城。属易州。天宝以后省。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
①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门镇。《水经·鲍丘水注》:灅水“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紘。中平五年,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
北宋置,属巩州。当在今甘肃陇西县境。后废。
在今河南临城县西北。《清一统志·赵州》:天台寨“在临城县西北天台山北,接正定府赞皇县界”。
底柱山三门之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北黄河三门峡水库中。《清一统志·陕州》 “底柱山” 条引 《陕州志》: “三门: 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有得脱。”底柱山“三门
在今云南施甸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8施甸长官司:当归山“在司(旧治)西北二十五里,产当归”。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
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31莱芜县:小龙湾泉“亦曰小龙湾河。合县西司马河,又西南流,入于汶”。
隋开皇二年(582)于汉长安城东南十三里营建新都,号大兴城。三年(583)自长安城迁都于此,故址即今陕西西安市。《隋书·地理志》:“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城北中部为宫城,
①清置,属新建县。在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内。②在今广西藤县西北,南临浔江之新马村附近。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藤县图:西北藤江北岸有白马汛,有把总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