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兴郡

新兴郡

①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 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州市、五台、盂县、定襄县及原平县东部与代县东南部地区。西晋元康中改晋昌郡,后复改新兴郡。北魏永安中改永安郡,移治定襄县 (今山西定襄县)。隋开皇初复置新兴郡,移治秀容县 (今忻州市),寻废。义宁初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忻州。

②三国吴建衡三年 (271) 分交趾郡置,属交州。治所在麋泠县 (今越南永富省安朗西夏雷村)。西晋太康三年 (282) 改为新昌郡。

③东晋元帝侨置,属荆州。治所在广牧县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隋开皇七年 (587) 废。

④南朝宋末改晋昌郡置,属梁州。治所在吉阳县(今湖北竹溪县西五十里)。北周废。

⑤南朝梁大同中置,属楚州。治所在汉初县 (在今四川南充县南青居镇)。辖境相当今四川武胜县西北、南充市南部地。西魏改为清居郡。

⑥唐天宝元年 (742) 改新州置,治所在新兴县(今广东新兴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新兴县及云浮市东南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新州。


(1)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治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滹沱河、云中山以东,南至忻州市、盂县等地。西晋后辖境渐小。元康中改为晋昌郡,寻复旧。北魏永安中改为永安郡,治定襄县(今属山西)。北齐废。隋开皇初、义宁中又曾置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为忻州。(2)三国吴建衡三年(271年)置,治��泠县(今越南永福省安乐县西下雷乡)。辖境相当今越南红河与明江交汇处地区。属交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新昌郡。(3)东晋侨置,治广牧县(今湖北江陵县东)。属荆州。南朝陈废。(4)南朝宋改晋昌郡置,治吉阳县(今湖北竹溪县西南)。属梁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竹溪县和陕西省平利县东部地。梁废。(5)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汉初县(今四川南充市东南青居)。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渠江以西、嘉陵江以东地区。属巴州。西魏时改清居郡。(6)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新州改置,治新兴县(今属广东)。属岭南道。辖境相当今广东新兴县一带。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名新州。


猜你喜欢

  • 直沽

    即今天津之海河。金、元时称潞 (今北运河)、卫 (今南运河) 二河交汇处为直沽,在今天津市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一带。元延祐三年 (1316)置海津镇,明永乐二年 (1404) 筑天津城,为南北漕运及海

  • 溉源山

    即古覆甑山。又名塔山。今山东潍坊市东南四十里溉源山。《寰宇记》 卷18潍州北海县: 溉源山 “山形如塔,旧名塔山。《地理志》 云: 覆甑山,溉水所出。《水经注》 云,溉水出塔山。是山有二名,故两存焉。

  • 康县

    1929年析武都县置,属甘肃省。治所在白马关 (今甘肃康县东北云台镇)。1944年迁今县东南岸门口镇。1961年迁今治咀台镇。在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南岸,东及东南邻陕西省。属陇南市。面积2959平方千

  • 青石山

    ①在今四川潼南县东北。《元和志》 卷33青石县: 青石山 “在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旧巴、蜀分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雾,石为之裂破,从上至下,直若引绳,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寰宇记》卷87青石县:

  • 会军堂山

    即会军山。在今四川中江县南。《新唐书·地理志》 梓州铜山县:“有会军堂山。”《寰宇记》卷82铜山县:会军堂山“高三里。蜀主刘玄德遣孔明、张飞分定州界,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武侯因会军士于此,后传云

  • 诸葛岭

    在今湖南东安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1东安县: 诸葛岭,“ 《志》 云: 先主牧荆州,遣武侯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曾屯驻于此,因名”。《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谓在 “东安县 (旧治紫溪市) 南半

  • 白沙岛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

  • 白狗堆

    即白狗栅。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

  • 丁溪场

    北宋置,在今江苏大丰县西南丁溪村。产海盐。《寰宇记》卷124盐城监盐场九所有丁溪场。清时设盐课大使。民国设场知事。即今江苏省大丰市南古丁溪。北宋以后设盐场于此。

  • 平介县

    即铁北县。治任庄(在今山西平遥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