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兴县

新兴县

①东汉中平五年 (188) 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北鸳鸯镇东。北魏改属广宁郡。北周属陇西郡。隋废。

②三国吴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北十五里遂川江口。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名遂兴县。

③东晋成汉时置,属南广郡。治所当在今四川兴文县境。南齐以后废。

④东晋永和七年 (351) 分临允县置,属新宁郡。治所即今广东新兴县。南齐改为新成县,梁复名新兴县,为新宁郡及新州治。隋属信安郡。唐初为新州治,天宝初为新兴郡治,乾元初复为新州治。明属肇庆府。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⑤南朝宋置,属越巂郡。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齐废。

⑥南齐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境。梁废。

⑦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南云州。治所在今湖南攸县附近。贞观元年 (627) 废。

⑧辽置,属银州。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市西南新兴堡。金属咸平府。元废。

⑨1913年改新兴州置,后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即今云南玉溪市。因与广东新兴县重名,1914年改休纳县。


(1)古县名。(1)东汉末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属陇西郡。西晋属南安郡。北魏属广宁郡。北周属陇西郡。隋废。(2)三国吴改遂兴县置,治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北,属庐陵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改为遂兴县。(3)辽置,治今辽宁省铁岭县东。属银州。金废。(4)金皇统三年(1143年)置,治今辽宁省铁岭县西南新兴堡。属咸平府。元废。(2)古旧县名。东晋置,治今云南省玉溪市。南朝梁废。1913年改新兴州复置。1914年更名休纳县。(3)今县名。在广东省中部偏西。属云浮市。面积1523平方千米。人口44.9万。辖15镇。县人民政府驻新城镇。西汉置临允县,属合浦郡。东晋永和七年(351年)析临允置新兴(治今新城镇)、单牒两县,新兴县以新兴江得名。属新宁郡。南朝梁武帝于此置新州,废临允县入新兴县,并移新宁郡治于此,又废单牒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新兴县为新州治。大业初州亦废,新兴县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新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新州路,十九年降为州,属江西省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废,新兴县属肇庆府。清仍之。1914年属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高要专区。1959年新兴县与云浮县合并,初称新云县,后称新兴县,属江门专区。1961年恢复新兴、云浮两县,属肇庆专区。1988年属肇庆市,1994年改属云浮市。地处天露山与云雾山之间的新兴江河谷盆地区。最高峰天露山海拔1251米。新兴江流贯全县。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木薯、甘蔗、烟草、花生、水果等。特产新兴香荔。林产马尾松、杉、杂木等。矿产有铜、锌、钨、铋、锡、黄金等。工业有塑料、纺织、五金、建材、农机、食品、制糖等。三茂铁路、腰广公路经此,为新高公路起点。纪念地有蕉山战斗烈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国恩寺、龙山风景区。


猜你喜欢

  • 大鳌山

    在今福建龙海市南。《方舆纪要》卷99海澄县:大鳌山在“县(治今海澄镇)西南十里。蜿蜒巍峨,特耸二峰,形如笔架”。

  • 建康宫

    又名新宫、显阳宫。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寺南,成贤街旧牌楼一带。东晋元帝南渡,初居太初宫,改为建康宫。《晋书·成帝纪》: 东晋咸和三年 (328) 苏峻作乱。四年,“峻子硕攻台城,又焚太极东堂、秘阁,

  • 湄潭水

    又称湄溪。在今贵州湄潭县西南。《明史·地理志》 湄潭县: “南有湄潭水,又西有三江水,下流俱入于乌江。”

  • 来远镇

    ①北宋置,属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州市境。②即今安徽寿县西南六十里正阳镇。《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李谷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

  • 曲尾山

    在今四川垫江县东南。《清一统志·忠州》:曲尾山“在垫江县东南六十里。冈陇延袤,如兽环尾”。

  • 桃温万户府

    元初置,属女直水达达路。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南大有屯固木纳古城。辖境相当今汤旺河流域。明废。元置,治今黑龙江省汤原县大有屯附近固木纳城。属女直水达达路。明废为托温城。

  • 石牛营

    明置,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江西岸。《方舆纪要》卷107贺县:石牛营在“县西南百里。万历八年筑土城于此,置兵戍守”。

  • 通天砦

    即通天岩。在今江西石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石城县 “洪石岩” 条下: 通天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壁峻峋,深若巨石 (室),登其巅方平若原”。《清一统志 ·宁都州》: 通天岩 “深若巨室。洞中

  • 大目降

    又作大穆降。即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化镇。原为高山族平埔人村社。郑成功治台时设新化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大目降汛,置千总驻守。嘉庆十二年(1807)称大目降街。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设新化街。

  • 巴城镇

    即今江苏昆山市西北十八里巴城镇。元名高墟村,置巴城巡司于此。后徙县西真义镇(今正仪镇)。清改名为巴城镇。《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昆山县:巴城镇“西枕巴城湖及七鸦浦,又西南通傀儡、阳城诸湖,盐徒往往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