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山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
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等洞穴。巉崖凌空,形势险峻,明末义民周从助等曾聚众于此结寨抗清。寨内有崇归寺,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创建。现存殿阁三重,大殿建于山顶,山腰为降龙祖师殿。附近有罗汉洞、观音洞、醒酒石、三生石等古迹。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
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等洞穴。巉崖凌空,形势险峻,明末义民周从助等曾聚众于此结寨抗清。寨内有崇归寺,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创建。现存殿阁三重,大殿建于山顶,山腰为降龙祖师殿。附近有罗汉洞、观音洞、醒酒石、三生石等古迹。
又名岐沟关。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南三十里岐沟村。唐末置关。《资治通鉴》:五代梁乾化二年(912),晋王李存勗遣并镇周德威出飞狐,与镇、定兵汇于易水,“三镇兵进攻燕祁沟关,下之”。胡三省注:“祁沟关在涿州南
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二里六塔乡。北宋六塔河故渠在此。
亦作安获山。在今越南中部清化西北。元黎崱《安南志略》卷1:安镬山“出碑砚石。《旧志》载:豫章太守范宁遣使往九真采石磬,为学中用”。《方舆纪要》卷112清化府:安镬山“在府东南东山县。产美石。晋豫章太守
在今河南嵩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48嵩县:伊阳渠“分伊水以溉田”。
在南京城 (今江苏南京市) 东南隅。正南门曰洪武门,向南正对外城的正阳门,向北经承天门、端门、午门,到奉天门即进入宫城,经宫城的北门北安门 (后宰门),至玄武门出皇城。在洪武门东侧为长安左门,西侧为长
即治平寺石塔。在今河北赞皇县东南十里嘉应寺村北。
即今安徽滁州市北黄泥冈镇。清康熙《滁州志》 卷4有黄泥冈集。
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北杨坡头。1941年陕甘宁边区新正县迁治于此。
一作置沟楼。即今朝鲜咸镜北道图们江南岸会宁。《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即此。又称置沟溇。即今朝鲜咸镜北道图们江右岸会宁。三国魏正始六年(2
唐天宝元年(742)改可泉县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佑君镇。后陷于南诏。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可泉县改名,治今四川省西昌市西南。属越嶲郡。南诏时属会川都督府。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