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拜城县

拜城县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拜城 (今新疆拜城县)。十年 (1884) 属新疆温宿府。民国初属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属阿克苏地区。面积1.5万平方千米。人口20.5万。辖2镇、11乡和大宛其农场。县人民政府驻拜城镇。汉属姑墨国,唐属姑墨州,宋属西州回鹘,称摆音,为拜城地名最早记载。明作摆城。清初设拜城军台,下有拜城、赛里木两城,属阿克苏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设拜城县。拜城,维吾尔语意为“富有”。清末,属阿克苏道,1924年废道直属新疆省。1949年属阿克苏专区,1970年属阿克苏地区。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勒河等五条主要河流,都发源于天山深处。属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主产小麦、玉米、稻、油菜籽、胡麻,并产杏子、苹果、葡萄、瓜类等。饲养羊、牛、马、驴、骡、驼等。有煤、铁、铜、铅、锰、云母、萤石、重晶石等矿。古迹有克孜尔千佛洞。


猜你喜欢

  • 蜀身毒道

    秦、汉时期的一条民间商道。《史记·西南夷列传》: 西汉元狩元年 (前122),“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 ‘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

  • 东燕县

    ①西晋末改燕县置,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晋、十六国时为东燕郡治。北朝属东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胙城县。②北魏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郸城县东北。北齐废。古县名。西晋末改燕县置,治

  • 南星

    即今陕西凤县东南南星乡。清属留坝厅,嘉庆十三年(1808) 设巡司驻此。

  • 平陶县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二十里平陶村。北魏太武帝改为平遥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省文水县西南。属太原郡。北魏太武帝名焘,因而改为平遥县,移治今县址。

  • 彭蠡戍

    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北。《寰宇记》 卷111南康军都昌县: 彭蠡戍 “在县西北七十里,西临彭蠡湖,北连钓矶山。旧是戍,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阔远,遂重置镇。景龙元年复为戍,以为冲要”。

  • 曲惠

    即楚辉。今新疆和硕县东曲惠乡。清《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初四日至曲惠,“有居民数十家,铺户数家”。

  • 五重河

    即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大洋河上游。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5:五重河在“(海城)城北十五里。自偏岭向东南流,行人连过五次,故名”。《清一统志·奉天府一》:五重河“源出(海城)县南分水岭,东南流经岫

  • 小集镇

    ①即今河北丰南市东南三十里小集镇。清时于此设把总驻守。②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四十八里小集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沧州图:西南有小集镇。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东部。面积77.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

  • 大都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南。贞观六年(632)改属白州,十二年(638)省入博白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南。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

  • 洪山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洞水出其下”。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与建瓯接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 “插空耸秀,关塞一县水口。其下临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