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二年 (1400) 置,治所在今北京市通县南。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所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区。清顺治九年(1652年)省入通州左卫。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六十九里汝南埠镇。《清史稿·地理志》 汝宁府正阳县:“汝南埠,通判驻。”
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里。1944年8月至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及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驻此。
唐方镇名。大中五年(851)改河西节度使置,治所在沙州(今甘肃敦煌市西)。辖境相当今甘肃河西走廊。北宋时陷于西夏。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南子曲下游与囊谦县交界处。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住牧苏尔奔地方苏尔莽族,距阿拉克硕族一百余里。”清末、民初为玉树二十五
①在今湖南醴陵市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五凤山“其山高耸罗列,形类五凤。上有天花台”。②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5嶍峨县:“五凤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五山连峙,其势如飞。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东。宋属邕州左江道。元属太平路。明属太平府,成化十三年(1477)迁治思崖村。正德十五年(1520)又迁古揽村,即今左州镇。1912年改为左县。唐
①有大、小雄山。大雄山在今河北雄县西南二里,小雄山在其东南一里许。《方舆纪要》 卷12雄县: 大雄山 “高峙数十丈,峰顶广夷,一名望山,以其标领群岫为众望也。其左翼为小雄山,奇峰牙列,石罅甘泉出焉。五
清称茈湖口。一作齐湖口。即今湖南益阳县 (赫山镇) 东北五十里茈湖口乡。地处资水入洞庭湖之口,昔紫草 (俗称茈) 丛生,故名。
即大洛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为汉定襄郡骆县故城。《魏书·太宗纪》:永兴三年(411),诏“尉古真统兵五千,镇西境太洛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