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城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黄河北岸。《方舆纪要》卷64:“汉筑城以招徕诸羌,因名归义。”《后汉书·西羌传》:东汉元和三年(86),烧当迷吾顺命,“退居河北归义城”。又永元中,“金城长史上官鸿上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
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黄河北岸。《方舆纪要》卷64:“汉筑城以招徕诸羌,因名归义。”《后汉书·西羌传》:东汉元和三年(86),烧当迷吾顺命,“退居河北归义城”。又永元中,“金城长史上官鸿上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
在今浙江宁波市城区西隅,系我国现存最古之私家藏书楼。明嘉靖四十年(1561)兵部右侍郎范钦建,取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而名。庋藏文献达七万多卷,多宋、元、明刻本,其中二百七十种明代
俗称石塔。在今河北赵县城内。北宋景祐五年 (1038) 由赵州人王德成建。原为开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毁。现仅存经幢。全部用石料叠砌而成,共七级,高16.44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造形秀美,雕
元置。即今江西赣县 (梅林) 西北南田。明废。(1)元时置,在今江西省赣州市梅林镇西北南田。明时废。(2)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西北,漓江之滨。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霞客)曾至此。
在今安徽萧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29萧县: 姬村湖 “又东五里曰姬村泊。明万历中,议引运艘自灵壁双沟,由睢水历永固、姬村诸湖,至徐州九里沟,出小浮桥”。
西晋泰始二年(266)置,属司州。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市)。《水经·丹水注》 引《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区。其后辖境缩小。隋开皇三年(
东魏天平元年(534)改颍川郡置,治所在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县东北许田)。隋开皇初废。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析颍川郡置,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市东北许田镇)。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隋开皇初废。
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北。《明一统志》卷56吉安府:传担山“在泰和县西五十里。山极高峻,路甚隘窄,攀援转置而后可过。其西南又有石笋峰,尤峻拔,下有通天圣岩,旱则于此祷雨”。《清一统志·吉安府一》:传担山“在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偏城镇 (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49年撤销,并入涉县。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同年8月设县,并以偏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恒春镇南。《清史稿·地理志》 台南府:“龙銮潭在恒春县南,西北流入于海。”
即今陕西铜川市漆水河。源于铜川市北柳林沟,南流折西南至耀县会沮河。《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九年(384),“后秦军中无井,秦人塞安公谷,堰同官水以困之”。《清一统志·西安府一》:“按铜官水在西,漆水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