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浑戍
北周建德二年 (573) 置,在今陕西榆林市西海流兔河东岸。《元和志》 卷4德静县: “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 隋开皇三年(583) 改为德静镇。
北周置,治今陕西省榆林市西。隋改德静镇。
北周建德二年 (573) 置,在今陕西榆林市西海流兔河东岸。《元和志》 卷4德静县: “周武帝于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 隋开皇三年(583) 改为德静镇。
北周置,治今陕西省榆林市西。隋改德静镇。
①唐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维州 “有通化军”。②北宋治平三年 (1066) 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化乡。《宋史· 地理志》 威州:“通化军熙宁间所建,在保、霸二
①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左传》: 昭公十年 (前532),“桓子召子山,私具幄幕、器用、从者之衣屦,而反棘焉”。杜注: “棘,子山故邑。齐国西安县东有戟里亭。” 《续汉书 ·郡国志》
①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镇。东汉属沛国,西晋改属谯郡。东晋后废。东魏武定六年(548)复置,为龙亢郡治。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析夏邱县地复置。贞观八年(634)废
在今安徽太湖县西。《方舆纪要》 卷26太湖县: 载阳桥 “在县西三里。造舟为梁,南通望江,西通宿松、黄梅”。
指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经中华门、水西门段护城河。自五代杨吴筑金陵府城时,将秦淮河一段圈入城内,并在河水入城口通济门始, 另开河道为城河,将淮水(秦淮河)一分为二,秦淮河始有内外之分。至水西门,内、外秦淮
一名红寺山口。在今甘肃山丹县北。《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红寺山关“旧曰红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六年 (429),北魏拓拔焘击柔然,“循栗水西行,至菟园水”。即此。古水名。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境内图音河。北魏神䴥二年(429
一作清溪镇。北宋置,属贵池县。即今安徽贵池市南清溪乡。《清一统志·池州府二》: 上清溪镇 “在贵池县南十里。又下清溪镇,在府东北五里,旧设河泊所,明嘉靖中裁”。(1)在江西省铅山县东北部。面积21平方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属平越卫。治所即今贵州麻江县西乐坪乡。后改属麻哈州。清以后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西北乐平。属平越卫。弘治八年(1495年)改属麻哈州。清沿置
清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所属二十旗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始设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北境哈拉和林。古旗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设,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萨克哈一带。雍正后为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