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水关
①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南七十里黄河渡口。古名永宁关。清雍正《陕西通志》卷16引刘谷《碑记》:“延水关者,古渡口也。东则晋之狐,西则秦之古临,在昔设关更戍,号称隘口。”
②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延水关镇。1934—1937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延水县治此。
在陕西省延川县东南,与山西省永和关隔黄河相望。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在此设永宁关,元废。清设延水关。历为陕西通往山西的古渡口,“延关飞渡”即指此。1984年修复码头,有机船通行。
①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南七十里黄河渡口。古名永宁关。清雍正《陕西通志》卷16引刘谷《碑记》:“延水关者,古渡口也。东则晋之狐,西则秦之古临,在昔设关更戍,号称隘口。”
②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延水关镇。1934—1937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延水县治此。
在陕西省延川县东南,与山西省永和关隔黄河相望。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在此设永宁关,元废。清设延水关。历为陕西通往山西的古渡口,“延关飞渡”即指此。1984年修复码头,有机船通行。
即今新疆库尔勒市北铁门关。《晋书·四夷传》: 张骏遣杨宣讨焉耆,宣部将张植 “进屯铁门”。即此。在今河南省新安县西。清同治元年(1862年)陈德才率太平军大败清将杨飞熊于此。
清乾隆十八年(1753)置,属甘州府。治所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北蓼泉乡。1913年改为抚彝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治所即今甘肃省临泽县西北旧临泽。1913年改名抚彝县。
今地不详。或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史记·赵世家》: 成侯四年 (前371),“与秦战高安,败之”。正义: “盖在河东。”古邑名。战国赵邑。今地不详,或以为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史记·赵世家》:赵成
①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杜县置,属京兆尹。治所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杜陵南五里。因在杜县之东,并修有宣帝陵,故名。三国魏改为杜县。②南朝梁置,为杜陵郡治。治所在今广东阳西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杜原
①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周三百余里。唐以后逐渐淤浅,至南宋大部被围为田。《清一统志·绍兴府》:镜湖“在山阴县(今绍兴市)南三里。一
俗名老爷山。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今城关镇)“南:元朔山”。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新疆英吉沙县。十年 (1884) 改属新疆省。1913年改为英吉沙县。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直属甘肃省。十年改属新疆
清置,属宝丰县。即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二十四里曹镇乡。
即今新疆阿图什市东北皮羌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 胡什齐 “东抵辟展大山与乌什厅西鄙接”。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仁德府置寻甸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三里中古城。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寻甸军民府:“蛮名新丁,又名寻甸部,讹为仁地,又为仁德部。蒙氏因名寻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