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山

平山

①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北。《山海经·北次三经》:孟门东南有“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②即今辽宁营口市东南太平山。《明史·地理志》 盖州卫:“又北有平山,其下有盐场。”《方舆纪要》卷37盖州卫“石城山”条下:“又平山在卫北五十里,三万卫盐场百户所置此。”

③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北。产煤。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5:“平山煤矿。矿在萝北县治西,距江岸十余里。光绪三十四年开办。”

④又名屏山。在今安徽泗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1凤阳府虹县:平山“山势平衍,因名”。光绪《泗虹合志》卷1:屏山“环翠如屏。 ‘屏山晚照’为虹八景之一”。

⑤一名九曲山。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平山“在闽县东南七十二里。宋端宗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顶,故名”。

⑥又名越王山。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似屏扆也。亦曰平山”。

⑦在今山东嘉祥县西五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3嘉祥县“塔山”条下:平山“山顶四平, 可耕稼云”。

⑧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清一统志·东昌府一》 谓平山“土阜隆起如山。旧设平山卫,得名以此”。

⑨即河洑山。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十里。《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

⑩在今广东惠东县(平山镇)。《清一统志·惠州府》:平山“在归善县东少南七十里。其下为平山驿”。

(11)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9怀远县:平山在“县(治所在今老堡乡)北五里。宋平州以此名。亦曰屏山。山东麓有治平州”。

(12)在今宁夏灵武县东北。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灵州守御千户所:平山在“州东八十里。以形名”。


(1)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北。《山海经》:孟门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即此。(2)区片名。在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南至平顶山,北邻东明,东靠东兴村,西到站前。因地处平顶山脚下而得名。大专院校集中于文化路两侧。地工路两侧有机械、丝绸、锅炉等厂。商业发达。东部山腰有清代玉泉阁和滴水洞风景区。(3)集镇名。在云南省梁河县东北部、囊宋河南侧。为平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90。因地处一块平坦的山顶得名。产稻、小麦、玉米、茶叶、甘蔗、核桃等。特产香蕈、鸡、天然石板。有农具、制茶等厂。有集市。有公路西接保瑞公路,东接腾龙公路。


猜你喜欢

  • 四牌寨

    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1瓮安县“黄滩关”条下:四牌砦“旧播州叛苗所聚”。在今贵州省瓮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总兵李应祥遣将蔡兆吉攻杨应龙,抵菁岗,至此。

  • 俺不罗

    明代西藏羊卓雍的译称。元代分封乌思藏十三万户,以乌思 (前藏)、藏 (后藏) 之间的羊卓雍为一万户。明洪武二年 (1369) 曾沿元制于乌思藏置十三万户,十八年 (1385) 设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隶

  • 宗水

    今青海省湟水中游之别名,因流经宗哥城(今青海平安县) 而得名。《宋史·王厚传》: 崇宁三年 (1164),“厚帅大军次于湟,命 (高) 永年将左军循宗水而北,别将张诫将右军出宗谷而南,自将中军趋绥远,

  • 文登县

    北齐天统四年(568)置,属长广郡。治所即今山东文登市。《元和志》卷11文登县:“取县界文登山为名。”隋属东莱郡。唐属莱州,后属登州。金属宁海州。明洪武初属莱州,九年(1376)改属登州府。民国初属山

  • 白水郡

    ①南朝宋以仇池氐流寓置,属梁州。治所在白水县(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辖境相当今四川青川县东部及广元市西北部分地。西魏改为南白水郡。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属南秦州。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北龙

  • 王寺镇

    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四十里王寺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沧州图:西南有王寺镇。(1)在河北省南皮县东部。面积90.7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王寺,人口3820。镇以驻地名,明初建大寺院,有寺

  • 赤石山

    ①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南。《魏书·地形志》:南阳郡新城县“有赤石山”。《水经·淯水注》:朝水“出西北赤石山”。即此。②在今云南牟定县西三十里。《清一统志·楚雄府》:赤石山“山多赤石。一名赤土山。林木幽邃,

  • 蒲原县

    北周置,属邵郡。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隋开皇初属邵州。大业初废。古县名。北周置,治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属邵郡。隋大业初废。

  • 汉皋

    旧时汉口的别称。旧时汉口的别称。“皋”谓水边之地。因汉口在汉水入长江处北岸,故名。

  • 铜山城

    唐贞元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建,属黎州。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元和志》 卷32黎州汉源县: “铜山城在县西北五十里。” 《资治通鉴》: 唐贞元四年 (788),吐蕃分兵入寇,“五千寇铜山”。即此。在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