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山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巴郎山“在懋功屯务厅东二百一十五里。其山袤延三百余里,与茂州瓦寺土司接界”。民国《懋功县志》: 巴郎山“一名斑斓山。古称冉,盘亘八九十里。山内有水发源, 由东而西,独流至明郭宗,与抚边梦笔山下之水合流,直趋章谷大河”。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巴郎山“在懋功屯务厅东二百一十五里。其山袤延三百余里,与茂州瓦寺土司接界”。民国《懋功县志》: 巴郎山“一名斑斓山。古称冉,盘亘八九十里。山内有水发源, 由东而西,独流至明郭宗,与抚边梦笔山下之水合流,直趋章谷大河”。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清一统志·肇庆府》 “大峒寨” 条: “西村、黄塘……八寨,皆在(封川) 县北文德乡。”
即今重庆巫山县西南庙宇镇。清道光《夔州府志》 卷12: 庙漕场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①即武城。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在今江苏昆山市西北武城村。《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娄县: “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②南越国都城。在今广东广州市。春秋战国时吴建。《初学记》 卷24引 《吴地记》 载
即今福建长汀县东北馆前镇。元置馆前站。明洪武初改为驿。
在今河北涉县西北二十九里凤凰山 (古名中皇山) 西坡。北齐晚期晋昌王唐邕在此开凿石窟,镌刻佛经。现存洞窟两个,南北毗邻,为一组双窟。洞内及窟外的两侧崖面现存大面积的北齐刻经,使洞窟与刻经浑然一体。现存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罗州。治所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营仔镇西凌禄村。《新唐书·地理志》 零绿县: “以零绿水名。” 五代南汉改属常乐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980) 废入吴川县。古县名。唐武德五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治所即今广东饶平县东南所城。清乾隆六年(1741)移黄冈协右营守备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饶平县东南。属广东都司。清乾隆六年(1741年)移黄冈协
明置,属沈阳中卫。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南大高华堡。明《辽东志》卷3:长勇堡“官军五百八十三员名,堡东地势平漫,临境武靖营可按伏”。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筑,即今陕西宝鸡市。隋大业十年 (614) 陈仓县移治于此。唐改名宝鸡。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周书·武帝纪》:天和元年(566年),“筑武功、郿、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诸城,以
唐置羁縻州,属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境大凉山地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