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孔山
在今贵州安顺市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1安顺府: 岩孔山 “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旁有孔穴,有岩孔寨,山因以名”。
在今贵州安顺市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1安顺府: 岩孔山 “高峻盘亘,顶平广可坐万人。旁有孔穴,有岩孔寨,山因以名”。
五代周太祖郭威陵。在今河南新郑市北三十六里周家村。《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 后周太祖郭威死后,“葬于嵩陵”。《寰宇记》 卷9郑州新郑县: “周太祖嵩陵,在邑界自然山下。”
南宋景定二年(1261)改海州置,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东海、沭阳、涟水等县及以东之地。后复改海州。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位于中沙大环礁的东北边缘。西南距中北暗沙约6海里,东南距隐矶滩10海里多,是中沙群岛中延伸最长、面积最大的暗沙。1947年公布名称为比微暗沙。
1928年改巴戎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旧县名。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巴燕,蒙古语意为“富饶”。原属甘肃省,1928年改
清雍正八年(1730)置,属盐源县。治所在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北桃巴乡瓦厂(旧木里)。“木里”,藏语意为“高而宽广美丽”。同治七年(1868)改为木里宣慰司。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丰军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安远、霍邱、蒙城等县间地。明初改为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安丰军置,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属河南江北行
北宋置,属霍丘县。即今安徽金寨县东北二十六里开顺镇。明置巡司于此。
即泠君山。在今广东乐昌市东北。《舆地纪胜》卷90韶州:灵君山“在乐昌县东北四十五里。山下有灵君之神,因名。《旧经》云:山顶有池,周围四十步,深五尺, 内有银名九牛根,与半夏同”。《清一统志·韶州府》:
①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唐元和末杭州刺史元建,初在泉池中央。白居易《冷泉亭记》:“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后为山
在今安徽萧县东北。《宋书·武帝纪上》:“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 《方舆纪要》 卷29萧县 “丁公山” 条下: 绥舆山 “在今县东北二十里。刘裕为绥舆里人。里盖因山以名”。